|
性別議題,台文魅力!
由師大台文系主辦的「第十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於9月8日與9日舉行,以「性別」為主題,為近十幾年來難得一見的性別與台灣文學大型國際會議。會議議題涵蓋面向深廣多元,包括性別書寫、影像再現、酷兒研究、男性氣概、身份認同、族群政治與女性文化等,展現了性別與台灣文學研究的新趨勢。為期兩天的會議座無虛席,有近60位國內外深耕台文與性別議題的學者,及300百多位關心的師生、學員參與,討論氣氛熱烈,直到最後座談仍欲罷不能,充分展現了學界、創作者和各界人士對於台灣文學文化與性別課題的關注。
「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以發展台灣的文學、語言、文化的學術研究及交流為主要宗旨。1994 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同時也是國際間台灣研究領域中最為重要的會議之一。本屆會議適逢解嚴三十週年,特以「性別‧(後)解嚴?──台灣文學、語言、文化與性別政治」為主題,希望能夠藉此重新思考性別論述及時代脈絡的多重關係。
本次會議特別邀請兩位知名學者蒞臨大會進行專題演講,分別是邱貴芬教授:「台灣文學 · 世界文學 · 性別政治:李昂的世界文學之旅」,與UCLA史書美教授:「世界中的台灣女性主義:從比較關係學的方法論出發」。兩者均將台灣文學與性別政治放在全球化、國際趨勢的格局裡進行全面性的思考,既突出台灣文學與性別研究的主體性與獨特性;也在全球化的階序格局裡,從性別的角度切入,進行政治、權力與文化位階的反思,對台灣文學文化與研究的未來,提供嶄新的思考與對話,促進性別研究與台灣研究上的創發與跨地、跨界的交流。
此次的與會學者來自各國,包括: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比利時等國際知名學者與新銳學者,研討議題相當豐富多樣,包括性別書寫、影像再現、酷兒研究、男性氣概、身份認同、族群政治與女性文化,對於台灣、中國、日本、香港等地多元的性別政治與創作內涵進行考察;同時也把台灣的議題放到世界格局中思考,兼顧了在地與跨國的比較。歷史向度的討論也跨越了從戰前戰後、解嚴前解嚴後,對於文學影像、社會文化與性別政治展開跨時代的討論。
最後一場座談主題為:「性別 · 邊緣 · 政治──當前台灣文學、族群文化與性/別階層再思考」,邀請了阿女烏、張芳慈、張亦絢、阮安妮、賴麗君、陳栢青等作家、導演、演員,針對原住民、客家、新住民與同志議題進行發言與分享。他們分別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關照族群與性別弱勢在台灣社會中的處境與困境,格外引人深思。會議中富有感召與思考的發言,讓全場與會人士深深感動,欲罷不能,整場會議由於發言、討論踴躍,足足延長一個多小時才結束。本次會議所引發的諸多反思與火花,讓人意猶未盡,場場爆滿的聽眾與參與者,也讓人瞭解此議題的重要性與受關注的程度。師大台文系未來也將繼續深耕性別相關議題,促進台文與性別、跨地與跨界的對話交流。
資料提供:臺灣語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