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事務中心江敍慈報導】9月29日,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以下簡稱大傳所)舉行「媒介化工作坊」講座,邀請校內外各路傳播專業學者一同思辯,現場也有許多校內外同學參與,從政治媒介化到社會媒介化,諸多面向探討現今媒體的媒介化現象。
工作坊由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楊意菁教授擔任引言人,並推出3場專題演講:由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唐士哲教授淺談媒介化概論;林東泰教授主講政治媒介化;壓軸則由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曹琬凌兼任助理教授分享製作司馬庫斯記錄片的過程,並引此解構社會媒介化。
「如果學界不罵,就真的沒有人罵媒體了!」林東泰教授半開玩笑地開場,卻也指出現今臺灣媒體的亂象,而傳播學界更因肩負監督之責。他首先指出早期與現今傳播研究的差異,表示現在的傳播學者已不再侷限於早期邏輯實證的研究方法,並重新站回知識主體立場,他對此表達了肯定與期待。
林東泰指出,現在的媒體記者專業化,但追逐市場利潤的思維卻也更專業化,所以才會有所謂「業配文」的出現,但傳播學界應大力導正這個方向,讓媒介化現象走回正軌。
社會媒介化部分,曹琬凌以「守住泰雅的聲音;用媒介化概念來看司馬庫斯」為題,分析相關傳播的建構。她先簡介司馬庫斯部落文化,該部落位於新竹深山,相當團結卻也相當封閉,民國69年才通電、84年車道落成。該部落強調資源共享、合作共生,可說是資本主義中的「共產主義」。
曹琬凌分享,當時他們進入部落拍攝,原是要記錄部落文化與現代化的衝突,但是15個月拍攝下來,她才驚覺,部落居民才是導演,因為他們不但是這些文化資產的擁有者、更是給予者。「是誰在說誰的故事?」曹琬凌拋出這句話,供現場聽眾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