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1139人
圖 新聞投稿
2017-09-27
社教系論壇 暢談高齡學習各種可能
圖
圖
圖

【公共事務中心江敍慈報導】臺灣明年即將邁向高齡化社會,高齡者基本生活條件、身心保健與基本福利更顯重要。9月27日,師大社教系舉辦「補校轉型、高齡學習與風華再現:跨專業的理論與實踐對話」論壇,系主任張德永親自主持,並邀請立法委員鍾佳濱、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黃月麗、教育部專委楊修安,以及中小學校長、專業學者等,一齊腦力激盪,思考高齡學習的各種可能。

張德永致辭時表示,臺灣目前高齡者人數高達13.5%,如何滿足高齡者重新學習的多元需求是現今補校教學的重點。期望透過今天的論壇,讓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一起參與討論、集思廣益,讓補校的轉型之路越來越清晰。

論壇討論範圍相當廣泛,除了國中小補校教育的現況與省思、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綜合反思,邀請專業學者與教育工作者一同思辨外,更以長期照顧與醫療對高齡學習的影響為題,邀請醫療專業的研究專員前來分享。

鍾佳濱分享,民國45年以前出生的高齡人士只接受6年的國民義務教育,然而後來義務教育改制為9年,那麼這些長輩等於流失了3年的義務教育權利,他說,政府應重視這些長輩的受教權,彌補他們的損失。「只要一息尚存,政府都應該重視他們接受教育的權利。」主張國民教育應落實健全,並將早年失學的高齡長輩重新納入國民教育的服務對象。

鍾佳濱也針對補救教學方案提出4個方向,分別為預防醫學、生活美學、理財規劃、宗教神學,簡稱「醫美財神」,他說,若要落實全方位的國民教育,就應體貼國民需要提供教育。對長輩而言,吸收上述4大方針的知能效益將遠超過一般知識。另外,若能讓部分教師再進修增能、教授想重新受教育的高齡者,便能調整因少子化衝擊造成的師資過剩現象,達到供需調節的功能。

黃月麗說,教育部針對補習教育、樂齡教育領域整理了4大方針,包括提升專業人員素質、因應高齡化社會的創新補習平台、跨域整合、深耕普及等,期望能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並落實學習在地化,以彌補過去機構學習的不足。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