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的書籍內容若太難,超越學童的理解能力,恐影響其讀書興趣;為協助教師與家長替孩子選書,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宋曜廷帶領研究團隊,結合大數據,開發出「Smart Reading慧讀,會讀」系統,不僅為全球首創中文書籍文本平臺,更收錄逾萬本簡繁體書目,可分析書籍難易度及學生閱讀能力,以推薦合適書單,已在兩岸三地受到多所中小學及國際學校使用。
坊間書商在擬定文章的適讀年齡時,常仰賴學者專家的主觀經驗法則,不只難以精確掌控文章結構,是否超出學童在認知上的負荷,甚至書中的用字遣詞或知識概念過於困難,恐難以與課堂所學知識銜接,導致學童最後只能自行推論、猜測內容,或仰賴家長騰出時間陪讀,協助其理解書本知識。
大數據掌握閱讀能力
臺師大副校長宋曜廷見長於教育心理學,長年關注學童「適性閱讀」議題,帶領團隊結合閱讀心理學、語言學、自然語言處理及機械學習演算法等學理,並會同大數據技術,開發出這套多功能文本可讀性分析系統,可評定文本難度,以及安排受測者接受電腦化題庫測驗,掌握其閱讀及理解能力,並建立起一套專屬於學童個人的閱讀策略,協助家長或教師為孩子選書,甚至還可建置閱讀歷程檔案,掌握學童閱讀的書籍,難度是否逐漸增加。
宋曜廷表示,「Smart Reading慧讀,會讀」系統開發迄今已5年多,配合中小學的教學現場需求,資料庫與平臺仍持續精進;而為提升系統準確度,團隊近期邀請5位擁有10年以上教學經驗的中小學教師,在針對1565本書籍審書評估後發現,系統施測的閱讀程度,對比教師評審學童的閱讀回饋結果,準確率高達91.12%,「這個結果讓我們很驕傲,代表系統可以精準推薦選書給學齡學童,並吻合老師的主觀判斷」,他說。
未來計畫前進星馬
宋曜廷團隊所開發的「Smart Reading慧讀,會讀」,為全球首創中文文本分析系統,推出至今已受到兩岸三地多所學校使用。在臺灣除與教育部國教署、臺北市數位學習教育中心、南一書局等單位與出版商合作,臺北市國語實驗小學、永和福和國中以及義大國際高中等校,皆已開始使用此平臺選書;大陸華東康橋國際學校、北京紅英小學及北京石景山區古城第二小學等校也使用;香港則有弘立書院及嗇色園主辦可立小學;未來計畫前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國家推行。
陸學童超綱閱讀 恐失學習樂趣
陸學童超綱閱讀 恐失學習樂趣
大陸近來也推行適性與分級閱讀,由專家學者擬定的「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已由大陸國家圖書館統一發布,但被官方列為適合小學1至2年級學童閱讀的《鼴鼠博士的地震探險》,內容涉及大量地球科學知識,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宋曜廷認為,對應臺灣的教育階段,這本讀物較適合國中生,對於小學生來說,沒有在課堂學過,恐不易理解,「超綱閱讀的結果,恐導致學童對學習與讀書出現挫折感」。
宋曜廷指出,大陸所推行的分級閱讀,書單大多數由學者專家所提供,「之所以列為書單,在於學者專家認為學童有學過,所以看得懂」,如此判斷方式過於主觀,導致推薦的書目,恐不適合所對應的學齡學童,但這項問題出在大陸社會奉行應試教育,習慣把閱讀當作知識來教,忽略讀書本身的樂趣。
「閱讀的重點不一定是學習,有時候是為了樂趣或興趣」,宋曜廷認為,像是閱讀福爾摩斯系列的偵探小說,故事內容涉及辦案過程,有時會出現許多物理相關知識,能在閱讀中增加學習樂趣,「相信讀者並非為了學物理知識,才去讀福爾摩斯,就像我們讀武俠小說,絕對不是要去學歷史的邏輯一樣」,但大陸教育環境過度重視升學,導致孩子接觸知識的目的,大多在於應付考試,導致推廣適性教育,並不容易。
大陸知名兒童作家白冰認為,大陸目前採用的圖書分級標準,主要向歐美國家借鑑,多按年齡籠統分級,以0至12歲學童為閱讀主體,分別針對0至3歲、3至6歲、6至8歲、8至12歲共四個年齡層的兒童,推薦閱讀書目,但這種分級簡單而粗淺,並且帶有很大的主觀色彩,不是以兒童閱讀能力為基準的科學的分級,制定符合大陸的分級閱讀標準,是專家學者面臨的問題。
資料來源:旺報記者李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