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於4月13日頒發「教育金像獎」,「在學學生組」由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陳玥如、呂沅蓁,以及世新大學英語系陳奕竣,跨校合作拍攝的《山野中的漁光》獲得首獎,紀錄位在新北市坪林國小漁光分班的黃鴻志老師,多年來用心投注偏鄉教育,落實「做中學」與「整座山都是教室」的教學精神,適才適地編排體驗式教學,從不因為「只有一個學生」而放棄教學熱忱與希望。
三位跨校學生組合團隊,在這次129項學生作品中顯得突出,而他們興起拍攝《山野中的漁光》念頭,緣起於他們都曾是該片指導老師葉思吟的學生,葉老師在台師大社教系與世新大學兼課多年,教授「文教採訪與寫作」、「紀錄片製作」與「資訊素養」等課程,課後並與學生組成跨校讀書會,這一次《山野中的漁光》的拍攝團隊,也都是讀書會成員。
「當初入圍已經覺得很開心,因為我們是希望透過教育金像獎,能讓更多人看到黃老師多年的努力,更藉此關心漁光分班的處境」葉思吟表示。她因為一次上山採訪工作,偶然間認識漁光分班黃鴻志,深受黃老師對於教育理念堅持,以及為保留漁光分班所做的無私奉獻,從此關注漁光存廢問題,「一直很希望能幫忙做些什麼」,所以今年特別號召讀書會學生組成拍攝團隊,在三位跨校同學努力下,如願完成這部影片。
陳玥如與呂沅蓁,在拍攝黃老師帶領學生教學過程後,深受他的教育模式啟發吸引,紛紛表示:「很想回去念小學!」三位同學利用寒假期間上山拍攝、約訪調查,藉由影片彰顯「小而美」、「一個人的教室並不孤單」等另一種教育觀點的可貴,當得知獲得首獎後,他們其實有些不敢相信,但卻很開心表示,期待藉由獲獎讓更多人看見「漁光」,並且把學生送到那裏就讀,讓「漁光」不再是餘光,而能成為12年國教所推行的教育部典範,那拍攝這部影片的初衷也就達成了。
漁光國小在數年前曾以「假日遊學團」成為媒體寵兒,學校和坪林國小整併之後,因為人數過少一路從分校變為今日的漁光分班,目前全校僅11人,學生黃金善班上只有他一個人,未來若沒有學生入學,漁光分班可能遭到廢除。如同金善媽媽阮氏金福在影片中所說:「不是說人數少就不好,換個角度想,學生少,老師一對一教學多好,希望漁光可以一直延續下去,以後的小朋友才有學校讀。」
即使學校規模不斷縮小,黃鴻志依舊秉持著教育熱忱,不分平日假日,到漁光國小幫學生上課,「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生活,為了使明天更美好。」黃鴻志透過「做中學」的方式,解決現代學生普遍和生活脫節的學習現況,教導孩子離開學校之後應該如何生活。
漁光校友施宜汝對於種菜的經驗印象深刻,指出「從播種、翻土、澆水都是自己來,比課本更深刻。」黃鴻志老師將種菜的課程融入生命教育,「在學科之外,培養學生感恩惜福的心、挫折忍耐力、感受力、還有變通的能力,從種子開始種,無形中也告訴孩子不要半途而廢的觀念,吃到親手種植的作物會更有感受」。
線上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hS513BjQc&feature=youtu.be
資料來源:社會教育學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