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記者科技108級陳凱莘】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方偉達於3月18日,獲農委會林務局頒獎表揚「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方老師長年守護濕地環境、協助保育法規制定,並致力推廣環境教育,代表臺灣參與國際性的拉姆薩濕地公約科學技術委員會議,獲獎實至名歸。
「小時候看到溪畔的天空都是絢爛紅色如夕陽,但那其實是高雄煉油廠排放的物質。」民國74年,方偉達教授進入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主修地政,在走向社會科學的道路時,開始關注環境問題。畢業後進入地政單位工作,但對環境的濃厚興趣,推動他出國留學,取得環境規劃的學位,正式走上環境保育的道路。
進入環保署工作後,方偉達教授陸續至哈佛大學、德州農工大學,攻讀景觀建築碩士與生態學位,是環保署早期的生態博士。方教授曾在東海大學、中華大學任教,今年是他第5年在師大教書。
在自然研究時,方教授有著一份社會科學研究者的人文敏銳度。在美國留學時,方教授到印地安保留區,進行環境規劃服務,他發現,多數研究者並不知道地方居民的需求,文化差異造成原住民的弱勢,因此除了環境調查外,方教授也將原住民議題融入研究中。
方教授認為,整個環境議題是永續發展的議題,需要涵蓋到環境中所有的人事物,文化跟經濟上的研究也非常重要,真正的永續應該讓土地上的生命安居樂業。兩性平權、老人安養等問題也可以和環境議題一同討論。
「如果愛護地方的子民,我們應該保護濕地環境,而不是放任開發商破壞。」濕地有如海綿,洪災時能防洪、旱災時能釋出水份,甚至有過濾廢水、儲藏溫室氣體的功能。
如今,台灣的濕地保護相關法規已十分完善,但方教授坦言,地方型濕地保育不易,因為縣市政府在人力、資源方面都有限制。民眾的力量對濕地保護非常重要,民意能讓政府重視濕地保護。方教授也強調,濕地保護與地方發展不會衝突,農漁民能在濕地中獲得謀生資源,政府也能利用濕地推動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使地方永續發展。
「身為大學老師,教學是很重要的事。」方教授非常重視環境教育,他認為培養學生對環境的道德,比法律規範更重要。為了讓學生對生態有更多體悟,方教授常帶學生實地考察,並鼓勵學生用影片記錄自己的環保行動。在生活上,教授也鼓勵學生使用環保袋、環保筷,為環境保育盡一份心力。
「歐洲建築外觀能維持百年、千年,臺灣的房屋卻在短短幾年變老、變舊,種植花草樹木與景觀建築的規畫,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目標。」除了保育與教育,方偉達教授覺得,臺灣下一步能在環境美學上進一步提升,讓生態科學與藝術結合。
而在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上,方教授認為,國際上最急迫的是全球暖化問題,全世界的人都該節能減碳。針對暖化危機,他提出兩項應變之道:減緩與調適。減緩是指環境教育,提倡保護環境、減少傷害;調適則代表適應環境的改變,如船屋、高腳屋等適應洪患的綠建築,此外,大眾也要調整心態,正視環境問題。
至於得獎後的下一步,方教授將會繼續努力,讓臺灣的濕地研究與國際接軌,並透過國際參與增加臺灣的能見度,就像今年方教授就代表臺灣參加拉姆薩公約的會議,與許多國際學者接觸、交流。方教授希望,未來能邀請國外學者參與臺灣濕地保護工作,讓世界看見臺灣濕地的美好。
指導臺北市立大學附小學生認識鳥類 | 在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小學演講 |
在美國羅德島獲贈濕地期刊最佳副主編獎 | 美國羅德島自然中心野外調查 |
與拉姆薩公約代理秘書長晤談 | 2014 年國際濕地工作坊 |
擔任台灣濕地學會秘書長長達七年 | 2014年濕地環境教育國際會議總結報告 |
2014年國際濕地科學家主席 Jim Perry | 濕地環境教育實地結蚵架 |
2013年拉姆薩公約科學技術主席訪臺 | 2013年邀請濕地期刊總編輯師大演講 |
安排拉姆薩科學技術主席紅樹林研究 | 2013年邀請濕地期刊總編輯研究水韭 |
2012年與楊冠政教授指導濕地工作坊 | 2012年在布拉格獲頒領袖服務獎 |
主辦自行車濕地生態低碳旅遊 | 籌辦歷屆(七屆)濕地生態系研討會 |
方偉達老師對林業及自然保育工作之具體貢獻:
一、建立自然保育政策及制度
(一)建議政府制定濕地保育法,撰寫推動「濕地明智利用」、「公開審議機制」、
「濕地公益信託」及「濕地銀行機制」,參與濕地保育法草案之制定,接 受立法院法制局邀請擔任濕地保育法唯一諮詢學者,審議行政院版濕地 保育法草案。審定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編印「法規資源引介」「濕地保育 法」。
(二)撰寫內政部營建署和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簽訂之「2010-2015 濕地區域行 動計畫(RSPA)合作備忘錄」,協助草擬「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100-105年),為推動國內濕地五年計畫,提升臺灣濕地重要性、能見度及永續利用,透過策略提升強化亞洲濕地國際重要地位。
(三)為促進濕地保育國際交流,每年舉辦濕地國際工作坊,共計七次,2016 年在臺北舉辦國際濕地大會,撰寫國際學者濕地建議,提供政策參考。
(四)撰寫台江國家公園、香港WWF和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簽訂之「合作備 忘錄」,推動國家公園濕地保育計畫。
(五)撰寫內政部營建署、香港WWF和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簽訂之「2017-2021 濕地區域行動計畫(RSPA)合作備忘錄」,推動國際合作計畫。
(六)策劃舉辦第一屆亞洲濕地大會,草擬亞洲濕地宣言,成為政府在國際上之濕地保育宣示。
(七)擬具「海峽兩岸濕地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民間合作備忘錄」,推動台灣濕地學會、中國濕地保護協會海峽兩岸濕地保護合作機制的管道,並推動2016兩岸濕地聯合研討會之舉辦。
(八)擬具「濕地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合作備忘錄」,推動台灣濕地學會、濕地國際(Wetland International)中國辦事處辦理國際濕地保護合作機制的管道,並推動濕地文化節及研討會之舉辦。
(九)協助外交部申請我國成為拉姆薩濕地公約科學技術委員會議(Ramsar Convention'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view Panel,STRP)之觀察員,目前正由拉姆薩濕地公約科學技術委員會議主席Prof. Royal Gardner 邀請參加會議議題,包含第四分組: 在濕地保育和基礎設施、都市化、林業、採掘、工業和農業發展取得平衡(Thematic Work Area No. 4: Balancing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e.g. infrastructure, urbanization, forestry, extraction, industries and agriculture),第五分組:氣候變遷與濕地:濕地復育創新方法(Thematic Work Area No. 5:Climate change and wetlands: innovative methodologies for wetlands restoration),參與拉姆薩濕地公約科學技術委員會議之國際事務,並成為觀察員。
二、辦理野生物或棲地復育工作
(一)為推動埤塘鳥類保育,自2003年開始在桃園埤塘發起45座埤塘同步調查,每年冬季舉辦,共計舉辦超過十年的調查,為國內最長期的民間發起之多樣區同步生態調查。建置了桃園埤塘鳥類資料庫。期間建議桃園縣政 府劃設保護區,其間獲得桃園縣政府頒發博士論文獎勵,根據埤塘、濕地 及水域等公民調查科學,已經出版刊登國際 SCI、SSCI、EI、TSSCI期刊論文18篇,相關建議納入桃園埤塘自治條例。
(二)建構桃園龍潭八張犁成為台灣萍蓬草復育基地,並且興建太極池,推動復育工作,工作成果獲得福特保育暨環保獎。
(三)建構桃園龍潭八張犁成為臺北赤蛙復育基地,推動桃園龍潭八張犁及 731 號池復育工作,工作成果刊登於《自然保育季刊》《談物種復育--幫臺北赤 蛙找個家》。
(四)推動食蟲植物長葉茅膏菜棲地保育及復育,期刊論文 Indole-3-Acetic acid producing yeasts in the Phyllosphere of the Carnivorous Plant Drosera indica L.刊登於國際 SCI 期刊 PLoS ONE,擔任共同第一作者。
三、 辦理自然保育推廣
(一)推動生態復育、保育及教育工作,成果撰寫著有《聽濕地在唱歌》(新自然 主義)、《生態瞬間》,譯有《濕地工程與科學》(五南出版社)等專書10部。《生態瞬間》散發著濃郁的本土生態報導文學的風格,以如椽之筆,分 析臺灣移民文化的多變性、島嶼物種的多樣性等環境特徵,演繹出臺灣生 態拼貼的馬賽克圖像,本書除了考證臺灣 400 年來的開拓史,更分析出原 住民、客家族群在寶島土地上的種種歷史集體記憶。擴大了自然生態及人文生態的層面,並記錄了臺灣學者多人在生態保育方面知其不可而為之的 再造成果。書中記載著許多學者們透過生態保育、複育和教育的手法,進 行生態調查、紀錄和重建的故事。邀集攝影專家,透過攝影鏡頭凍結當時 的畫面,以文字意象進行敘事旁白,作者從口述歷史中進行敘事補強,從 原住民對於「臺灣」命名的稱謂考證,到阿美族和泰雅族的生態記事,透 過山之巔到海之濱不斷地走訪,從臺灣北端走到臺灣南端,作者除了探訪 生態的最新議題,同時也思考著漢人和原住民之間的生態關係。《生態瞬間》 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此外,泰雅族的生態考證,Atayal's Identification
of Sustainability: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Indigenous Science of a Hunting Culture,刊登於日本聯合國大學 SCI 期刊《Sustainability Science》。
(二)辦理第一屆亞洲濕地大會,獲得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在 2011 年捷克首都布 拉格頒贈領袖服務獎(President’s Service Award), 為亞洲第一人獲頒獎項。
(三)擔任 《WETLANDS》 (SCI Journal)副主編,推動台灣專輯(Taiwan Special Feature)。2015 年獲得傑出副主編獎(Doug Wilcox Award)。
(四)策劃舉辦了七次臺灣濕地生態系研討會。
(五)編輯國內《濕地學刊》、《綠芽教師》、《環境教育研究》,推動濕地環境教育研究。
(六)計畫之多邊國際合作,2015 年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年會在美國羅德島主 辦臺美濕地合作工作坊(US vs Taiwan Workshop),並進行報告,以濕地科學性統計評估之成功模式,介紹國際學者進行研究規劃之參考。
(七)民國100年擔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秀年輕學者,推動科普活動濕地工作坊及生態工作坊演講30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