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人高失業率 德國學者關心
國際學者、中央/地方政府與學校共同研討如何協助弱勢學生
一波波的教育改革都針對學校,希望老師更強,學校更有效能,外界常質疑學校教育為何不能有效協助弱勢學生?是不是找新的方式,由別的機構來教育學生更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中心於10月14日舉辦2016弱勢者教育國際研討會,擔任貴賓的美國教育社會學者,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Douglas Downey整理夏季失落長期研究結果指出,我們可能錯怪學校了。
以美國為例,一個學生醒著的時間中,在校上課的時間只佔全部時間的13%,87%的時間都在校外(台灣上學200天,每天上學8小時,學生醒著的時間,在校外約佔73%),大部分的學習落差,來自於校外而非校內,Downey教授的研究發現,許多被美國政府界定為失敗的學校,但夏季失落相關的系列研究發現,其實已非常成功地阻止學習落差擴大,不是外界所認知的失敗學校,沒有這些學校,弱勢學生會更慘。
弱勢生的問題常常出在校外,有效的校外教育政策對於弱勢學生更為關鍵。學校與政府花些心力處理學生校外學習經驗,對於弱勢學生的協助更有幫助。弱勢學生的不利情況在三歲就已定型了,之後沒有太大的變化(也沒有擴大太多),三歲前的協助,以及強化求學過程中的學習落差收斂效果,更為重要。
國教署及偏鄉縣市政府花了相當心力處理弱勢者的教育扶助,國教署副署長許麗娟指出,對於弱勢者的協助,政府已辦理了相當多的政策,投入大量的經費,也感謝相當多社會資源投入。台東、屏東及南投的縣市長則認為,環境與師資是關鍵,不佳的環境,招不到也留不住質優且有熱忱的老師,離島地區,碰上颱風,動不動就「關島」五日遊,年輕教師耐不住惡劣環境,不願投入。
屏東縣教育處處長王慧蘭則指出學力固然重要,但怎樣讓學生獲得自信,肯認他們其他地方的能力表現,也不應忽視,對於弱勢學生的評價,不要只限於成績部份。與會的教育處長們都認同教育處的認知與作為,校長的心態與師資是重要關鍵。屏東的長榮百合國小陳世聰校長及臺東縣光明國小張月昭校長也在弱勢者教育國際研討會中分享他們的弱勢協助經驗。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教授Heiki Solga特別關心臺灣18-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與成年人(25-54)相較,臺灣年輕人失業率是成年人的五倍,其他國家多在兩倍上下,臺灣年輕人失業率和其他國家比較差距甚大。Solga教授也指出德國年輕人的失業率低,與學徒制度有關,成功減少了年輕人失業率的數字,這樣的證照制度也讓民眾對於職業水準有信心,但是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因為學徒制度的限制,也遭逢轉業、或實習機會缺乏無法順利就業的困難,成為職業體系中的弱勢者。Heiki Solga的演講,讓與會學者對於德國技職教育的優點與問題有了更全面平衡的了解。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2016年弱勢者教育研討會的相關資訊與研究整理,將在中心之E起哈教育網站陸續發表。
資料來源: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