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事中心胡世澤綜合報導】中央研究院第31屆院士7月7日揭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校友、現任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黃正德當選新科院士,也是師大第十位院士校友,他發表感言時,以來自偏鄉為榮。他的出生地花蓮縣富里鄉,是臺灣郵遞區號編碼的最後一鄉。
黃正德,1971年畢業於師大英文系,1982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博士,去年當選美國語言學會會士。他曾多次獲得國際大獎並獲得了許多榮譽稱號,主要有:爾灣加州大學「校長教授(Chancellors Professor)」頭銜,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會長、古根漢基金會研究學者獎(Guggenheim Fellowship),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學者獎(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Fellowship)等。
黃正德現任職於美國哈佛大學,專長是語言學(語法理論),他長年旅居美國,經常往返臺美,近日正好回臺洽公,趕上院士名單揭曉,獲邀出席會後記者會,發表感想時第一句話便報出自己的出生地,花蓮縣富里鄉明里村。
花蓮縣富里鄉郵遞區號983,是臺灣所有鄉鎮郵遞區號的最尾端,在黃正德的口中,「從臺北市中正區(100)一路編下來,最後一個才編到富里鄉。」
黃正德以在農村長大自豪,那時村里小孩連小學都不見得念的完,他卻靠著父母「忍讓」,成為村里第一個念大學、第一個拿到博士的人。
但讓黃正德慚愧的是,他這一路求學,離家鄉卻越來越遠,最後來到「地球另一邊」的美國,無法照顧父母晚年。
出生於1948年的黃正德,是當年村上第一個中學畢業生,在那樣一個特殊年代,一路走來成為語言學者,他要特別謝謝曾經在他生命中鼓勵他的老師們。黃正德表示,他一路求學遇到很多貴人,老師們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讓他開始對英文產生興趣,並放手讓他追逐夢想,而非走上「功課好就要念醫科」的刻板途徑。
他認為,近10年來,每次回臺就覺得臺灣真是個可愛的地方,他以自己出生花蓮自豪,在美國也以臺灣自豪。他認為,臺灣的政治民主、社會多元、公民意識等,甚至比美國還好,例如近年來的學運抗爭,參與者在激情之後,都還會自發整理場地,維持「垃圾不落地」,「這在全世界找不到」,讓他對自己家鄉感到非常驕傲。
博士論文研究「句法移位及其限制」 影響Chomsky「屏障體系」
黃正德的學術貢獻,在於提出許多重要的語言學理論,例如博士論文研究的「句法移位及其限制」,後來成為知名學者Noam Chomsky「屏障體系」的靈感來源,衍生成為90年代以來的重核心議題,至今仍為學界津津樂道。
黃正德認為,不管是哪一種語言,其實都有類似之處,因為人類有共同的語言基因,「就像世界各地的牛,生出來都是4隻腳,一般不會長成6隻,也不會只有3隻。」
黃正德對教育也頗有一番見解,他認為大學應盡量給學生接觸各個領域的機會,而不只有專業的學習。年輕人廣泛涉獵,就有機會找到自己最有興趣的東西。「那些科學家,最後還是會去拿一個哲學類的PHD,最終還是要回歸人文。」儘管念的是冷門的人文科系,他認為,人文科學不會像理工一樣那麼花錢,所以只要政府的態度正確、清楚,重視人文,臺灣還是會有很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