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資生學會劉子君報導】在媒體報導或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所謂的「歧視言論」,舉例而言:「年輕人缺乏文化素養,恐成菲律賓」,這樣的標題有人會覺得帶有歧視,那是在當下人們的直覺反應感受到歧視意味,然而有些人就不這麼認為,可見探討歧視言論的定義非常重要。因為要指證他人言語需要有舉證責任,如果沒有明確的定義歧視言論,那麼便沒有辦法證明對方的言語是歧視,對方能以「我只是陳述事實」、「那只是不禮貌」來開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生學會於2016年6月7日邀請到哲學哲學雞蛋糕的部落客及作者朱家安來到正103教室,為大家揭開歧視言論的面紗。
在演講中,講師朱家安透過許多例子逐漸推導出歧視言論是:「發表會強化『導致某族群的弱勢地位的刻板印象』的言論」,要辨認歧視言論有三個步驟:首先是這個社會存在有某個弱勢族群;第二,這個弱勢族群之所以是弱勢,部分原因是基於某個刻板印象;第三,此言論有加強此刻板印象的效果。若這三者都符合,那便是歧視言論。
朱家安也提到,歧視言論是症狀而非病灶,造成歧視言論的主因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才是真正的問題,而歧視言論成為「存在有刻板印象」的提醒,因此很多人之所以不認為自己說出的是歧視言論,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身擁有某種的刻板印象,而對於這樣的歧視言論,朱家安認為應該用「道德抗議」的方式回應。
演講最後的提問時間,參與的同學發表非常踴躍,展現出對於此議題的高度興趣,不斷的提出問題一起激盪思考,對於社會上很多似乎帶有歧視言論的議題不斷討論,舉例來說:「沙文豬」是不是歧視言論;新聞報導特別強調「女」司機是不是女性刻板印象的呈現……等等。
中原心理的吳冠穎同學表示「聽完演講後對於發表歧視言論的人,能以更理性的方式推翻。」英語108的女同學則說「因為直覺被理論證實,因此能更有勇氣、更理直氣壯的反駁歧視言論。」
歧視言論可以出現在社會中任何一個角落,朱家安講師給了一套理論,讓人可以去察覺歧視言論,在理論下進而可以論證、辯證,而非只能空談我「覺得」那是歧視言論,從感受到邏輯論辯,使歧視言論被更明確的定義而能更有邏輯的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