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事中心胡世澤、表藝所陳志豪報導】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首部長篇小說「靈山」,改編為音樂舞蹈劇場,6月7、8日晚上在禮堂登場,高行健教授表示,這是全新的創舉,他從沒想過這部作品會搬上舞臺。
長篇小說「靈山」是高行健根據當年在中國大陸西南部偏遠地區的漫遊印象,藉由「你」、「我」、「他」不同人稱,呈現不同的內心觀點;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何康國表示,適逢師大70週年校慶,表藝所決定以音樂舞蹈劇的形式,呈現這部經典之作。
表演團隊在劇中創造全新的管弦樂團作品,除了以磅礡的管弦樂團營造山河氣勢,也以「人聲」試圖引領觀眾進入「靈山」,讓觀眾進入作者筆下的「你」、「我」、「他」。
高行健7日下午在彩排記者會中表示,這是個全新且大膽的創作,讓他驚奇不已。高行健說:『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全新的創舉、大膽的試驗,讓我非常振奮,我沒想到「靈山」這部作品居然變成一個生動活潑的舞蹈音樂劇,樂隊都在這裡。』
高行健指出,他早期在大陸寫了4本書,都無法出版。後來他在北京著手寫長篇小說「靈山」,打破傳統規格,沒有具體人物、劇情,他稱為「話言流」的寫法,將他對世界、文學、歷史、哲學等看法融入其中。直到他到巴黎放創作假才完成這本對得起自己的著作。
高行健說,他創作靈山時,從沒想過有天會出版,更沒想過會改編成音樂舞蹈劇,師大師生表現讓他很驚豔。靈山當年由台灣作家馬森推薦給聯經出版時,起初只賣96本,如今全球已有40種文字版本,甚至連波斯文都有3種版本,唯獨大陸至今仍無法出版,只能看台灣的繁體版或新加坡的簡體版。
表演團隊強調,劇中的舞蹈編排賦予影像與文字全新的生命力,這是編舞家對「靈山」的體悟與人生境界的展望,並期待觀眾能從中體會,共同體現向一個靈山朝聖的心路歷程。
原著高行健教授為國際著名的全方位藝術家,小說家、劇作家、戲劇與電影導演、畫家與思想家於一身,1940年生於中國江西贛州,1997年取得法國籍,定居巴黎。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作家。《靈山》為高行健九○年篇幅浩大的第一部長篇作品,猶如火山爆發的威力,充分展示了作家蘊蓄多時的創作高能。《靈山》上市後廣受國外漢學界重視,不但由瑞典皇家學院院士馬悅然譯為瑞典文,由法國普羅旺斯馬賽大學中文系教授杜特萊與妻子合譯,厚達六百頁的《靈山》法文本九五年底出版,更在法國引起轟動,一舉打響高行健知名度。他的作品已被譯為十多種文字出版,許多國家亦舉辦了數十次他的個人水墨畫展與上演他的劇作。
《靈山》是一部獨樹一格的長篇小說巨著,根據作者中國西南偏遠地區的漫遊印象,由不同的人稱代詞「你」、「我」、「他」呈現不同的內心觀點,更呈現主人公旅程的反思與朝聖心路,不論在塵囂的市集裡或是人跡罕至的蠻荒之地,「你」和「我」都為了探索「靈山」,而到處遊盪,尋找心中的樂土—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
師大於101年度受高教授指導,將其《靈山》中的珍貴攝影資料陳列展覽,引起廣大讀者的熱烈迴響。今年適逢70週年校慶,取其珍貴攝影材料作為素材,結合音樂系作曲教授之原創音樂作品、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吳義芳教授的編舞與舞蹈呈現、英國onedotzero公司視覺投影,完整呈現出《靈山》一書中萬千之人生山水、盡斂之蘊藏筆觸,以國際級的水平共同呈現經典。
在此次演出中,欲將此一國際聲望之作,從文字與平面影像中賦予立體化、動態化的詮釋方式,而這樣的立體與動態概念,分成三個層次詮釋與包裝,首先是第一層的影像投影設計,負責了整體演出的視覺環境渲染,投影將改變照片的呈現方式,有別於平面影像印刷的質感,在不同投影技巧,如:立體投影、環繞投影中,所帶給觀眾的互動、臨場感,將有別於書本中的體驗。在視覺環境渲染外的第二層重點是聽覺環境的打造,包含了全新創作的管弦樂團作品,在配器上除了磅礡的管弦樂團來營造山河氣勢,也以人聲作為引領觀眾進入《靈山》的共鳴,讓觀眾進入角色、進入作者筆下的「你」、「我」、「他」,作曲者將為此譜寫四首原創作品,不帶有地區性色彩的音樂風格,不限制觀眾對於聆賞的想像,以當代音樂為主要方向,有別於書本閱讀的寂靜,在此次演出中更讓觀眾聽到了《靈山》。
最後,第三層的舞蹈,是整部作品的核心呈現,由現代編舞家吳義芳教授之全新創作。作品中的舞蹈編排,賦予了影像與文字全新的生命力,身體的態度與動作的語彙是主要之精神,這是編舞家對《靈山》的體悟與人生境界的展望。舞者如作品中提到,可視作「你」和「我」,可能是同一個人,也可能不是同一個人,他們有時在與自己的靈魂對話,有時在與扮演的角色對話。在文字中《靈山》採用了第二人稱和第一人稱交互運用的敘述方式,在舞蹈中他們都是敘述的主體,共同體現向一個靈山朝聖的心路歷程,這樣「尋根」的旅途上,觀眾能從多樣的角度尋找、觀察、體會,而演出中的三大層次,賦予觀眾視覺、聽覺的營造與人稱投射的對象,藉此尋找心中的樂土—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讓處於極佳視覺與聽覺環境的觀眾,有了全新的動態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