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記者音樂106李易璇/特教106彭俐婷報導】70周年校慶暨2016人文季系列活動大師講座,6月1日文學院邀請講座教授高行健大師,透過「文學、歷史、社會脈動」等面向,談論在人文藝術創作及現實生活等,如何「做一個自由人」,吸引近300多人到場聆聽,座無虛席。
「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睿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拉開新的道路。」高行健大師的小說《靈山》,於2000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更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語作家。
高教授作品《靈山》,沒有男女主角的名字,只採用「你、我、他」的敘述方式,可見他跳脫刻板形式的束縛。而他的作品《洪荒之後》、《美的葬禮》等,都能看到在創作形式上的突破。高教授分享,「從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個人閱讀經歷,以及本身對創作自由的堅持,都讓他認為極有意義及價值。」
「往往人類在追求美好的世界時,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今年正逢文學經典《烏托邦》500周年,「烏托邦」象徵「理想或美好的世界」。高行健教授提及,20世紀是意識型態氾濫的時代,無論共產、民主、法西斯等主義,任何意識型態都有可能走向教條化。
高教授親身經歷文化革命的時代,親眼目睹「集體瘋狂」的場景,他說明意識型態及現在的世代,已衍生「集體心理屈服」,而集體心理屈服的另一面,即是「恐懼」。如何擺脫世代及現實世界的束縛?高教授強調,「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並認清自己的心理,不被外在環境影響。」
文學院院長陳登武擔任講座與談人,同為歷史學者的陳院長表示,建立在追求真實基礎的歷史,往往因為強權者書寫,受到現實的顧忌、束縛,使歷史的書寫充滿虛構、不真實;而被視為虛擬的文學,因不受歷史追求的束縛,有了更多創作的空間,更能反映了許多社會現實面向,反而更接近歷史事實。「文學讓人可以回到人類最真實處境。」
教育106許芷榕說,文學相較於考古,除了可以了解人類發展,也更能看到心理層面的變化,這也是文學珍貴的地方。
師大附中科學班學生受邀參與當日演講,文學院希望能藉此活動「向下扎根」,讓更多青年學子提早接觸文學經典。附中科學班鄭宗弘說,「現代文學作品欣賞於學校教育幾乎是被抹煞的,無論文學美學、藝術美學應是人的自由心證,而非如數學、物理等具有客觀答案的科目,唯有更多的思考和接觸,才是現在文學、美學教育該去注意的一環。」林冠婷分享,「現代人因科技時代的崛起,深深地影響到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也是現代人最缺乏的。」
臺灣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王吉隆說過:「高行健的作品很有民族性,他將西方現代文學技巧和東方精神融為一體,並用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式詮釋出來」。同為附中科學班的趙軒磊說,「高教授的經驗及身分,是我們所有對科學,文學,藝術有興趣的人所追尋的最高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