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507人
圖 新聞投稿
2016-05-27
臺灣國教70年 回顧與前瞻
圖
左起薛春光校長、陳貴生校長、宋慶瑋校長、鍾佳濱委員、洪仁進校長、張輝政校長
圖
鍾佳濱委員
圖

民國105年5月27日下午2點至4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慶祝創校70週年,特舉辦「臺灣國民教育70年,回顧與前瞻」論壇,討論國民教育發展、現況與挑戰。

本論壇由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鍾佳濱委員擔任主持人,邀請臺灣師大優秀校友福豐國中宋慶瑋校長、師大附中洪仁進校長、大安高工陳貴生校長、弘文高中張輝政校長,及北大高中薛春光校長,針對最近對國民教育發展衝擊重大的議題,如公私立學校的競爭與合作、12年國教的挑戰、技職教育在國民教育中的定位,國民教育與人才培育進行討論。探討的主題包括「國民教育與社會正義」、「國民教育育人才培育」、「國民教育中技職教育定位」、「私立學校在國民教育中的角色」以及「十二年國教下國民教育的挑戰與契機」。

國民教育重視社會在國民教育政策中,補救教學所列的經費非常之高,以桃園市為例,104年教育部補助的總經費為6千餘萬元,參與的學生數佔在學數近3成,然而目前參與補救教學的老師與學生,參與態度卻是低落。教育正義雖是兩黨共同目標與社會共識,但對於問題的根源,以及有效的解決方式卻研究不足,教育經費的投入不能只求心安,更要確保公共教育經費的投入能帶來有效的公共教育成果。

另外十二年國教的升學政策複雜,造成許多家長寧願選擇就讀私立學校,也不願意讓孩子成為升學制度的白老鼠,造成私校人數攀升,根據教育部統計,從100學年到104學年就讀公立國中的學生人數從782,612人降到708,887人,而私立國中的學生人數從90,614人上升至94,339人,在少子化風潮下反而逆勢攀升,國民教育量變固然是警訊,國民教育質變是更大問題,私立學校透過保留招生名額 60%,給校內國中學生直升,造成菁英家長和學生向私立學校推移,搶在國中早早卡位,以便直升,菁英集中化。私立校法放寬,使私立學校免除法令限制,辦學彈性大增,反觀公立學校在師資、課程、經費、招生、學生管教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辦學自主性降低,處處綁手綁腳,家長喪失對公立學校信心。整體來說,教育失去促進階級流動功能的隱憂。整個趨勢是拆解國教公共性,架空公立學校的自主性與專業性,造成國教崩壞。

師大附中校長洪仁進討論國民教育與人才培育,他指出教育政策是學校的源頭活水,不好的教育政策讓師生無法在校園中自在學習。部長們是一棒接一棒,棒棒有政策,之間的銜接性如何?或是一棒掉一棒,讓師生一場遊戲一場夢?學校負載社會沉重的期望,但教育政策規劃的太完美,對學生的期望接近完人,完美到不真實,大人都做不到,讓教師興嘆,讓學校欲振乏力。

大安高工陳貴生校長指出過去技職教育被定為終結教育,地位較低,但技職教育應該是一適性教育,有人適合坐在教室做抽象思考,有人適合動手,教育要幫學生找到目標與興趣。技職教育是要能培養能動手做的能力。現在平均一位成人一輩子會換六、七個工作,基礎能力培育更為重要,方能因應社會變化。技職教育的困擾是政策如鐘擺,有時要就業力,對準職場需求,有時重視普通一般能力的培養,讓技職學校不知何去何從。台灣只有技職教育普通化,卻未見普通教育技職化,建立職業證照制度,才有可能提升技職教育尊嚴。其次,技職學校不太可能兼顧升學與就業,也應該考量技職學校不同特色,尊重其辦學多元性。

北大高中薛春光校長指出12年基本國民教育成為近三年最令國人疑慮的教育改革之一,新部長繼續推動全面免試,12年國民基本教育對國民教育的衝擊令人擔心,例如菁英家長由公立學校出走,學生學習壓力不減,雖非政策本意,但卻為政策結果。高中職優質化政策是12年國教的重要基礎政策,但優質的高中職,是如何評定?且優質化的內容為何?還是只要能符合教育部所條列的指標即可認定?家長真得可以確保子女就近入學,就能受到好的教育嗎?還是造成另一種菁英群聚效果?

弘文高中張輝政校長由公立學校轉任私立學校,對於公私立學校辦學的差異非常熟悉,他特別憂心私立學校的轉型正義,私立學校面臨少子化,如果沒有合理的退場機制,必然戰到一兵一卒。張校長指出私立學校為何受家長喜愛,乃是因為其自主性、競爭力、選擇性高,學校教師敬業度及配合度高,十分貼近家長和社會的需求。很多家長要的是小孩的品德品行,公立學校老師不見得管得動,配合度及敬業度較不理想,自然不受家長青睞。私立學校有其公共性,很多私立高職也照顧社會中弱勢學生,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部分私校也十分重視全人教育,不應抹滅私校功勞。私立學校類型很多,不能一概而論,反映的是M型社會的實際情況。私立學校的面貌紛歧,國民教育階段政府對私校辦學協助也不能統一處理。政府該好好協助國民教育階段私立學校的發展,使其更能為國民教育服務。

立法委員鍾佳濱指出北中南部的私立學校的情況相當不同,私立學校北部招生問題較小,中部情況落差很大,有的好,有的苦哈哈,南部私立學校招生困難,不反對退場,但不願過去的投資血本無歸。奇怪的現象是雖然公私立學校招生有困難,但新的私立學校還是在各地不斷設立,反映出臺灣階級現況。鐘佳濱委員也提到當年辦理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辦理時,國家窮,但面臨戰後嬰兒潮,當時的政府仍然努力拿出大筆經費,培養大量師資,蓋大量校舍,讓學生不分社經背景,都能上學,培養人才。但現在政府拿出巨額經費,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不過國中畢業唸高中職的人並沒有增加多少,這是教育經費配置上要思考的問題。嬰兒潮退燒,但另一產業產生,就是教師產業,師資培育多元化,讓教師人數上升,早期教師薪資低,卻擔負國民教育人才培育重責大任,政府多次調高教師薪資,是肯認過去教師在國家人才培育上的貢獻,在低薪下仍然堅守人才培育與教育正義工作。但現在教師保障越來越好,國民教育大部份經費都花在人事費上,也形成教育經費擴張的屏障。教育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經費投入,但現有國家經費大餅已經不可能在大幅擴大對教育的投資,是否在教育經費分配上需要調整比重分配,讓更多經費花在其他學生學習相關的投資,以提升教育品質。再者,現在學生要排名是因為高中職要排名,高中職要排名是因為大學要排名,為了要爭奪進入名校以獲得更多國家教育資源分配,高社經家長還是會設法讓子女進入名校。

王麗雲主任指出,從納稅人的觀點,教育投資,不論給公校及私校,只要能達成多元人才培育,維護教育正義,保持國民教育的公共性,強化教育經費運用效能,就能獲得納稅人的支持。公立學校辦學應該享有一定的彈性與自主性,有空間發揮其教育專業,回應學生學習需求。學生能就近入學當然是最好,但若離家近的學校在品質與內容上不能滿足學生需求,政府也有責任提供其他選擇。

資料來源: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提供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