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只會玩臉書是不夠的,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已將數位素養列為21世紀關鍵能力之一,未來人才要能利用電腦深度學習,且具生產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協助下,教育部5月11日公布未來5年資訊教育總藍圖,進一步說明107年起國高中將資訊科技列必修課程,學生要學會寫程式及App,要學會使用電腦解決問題的能力。且將擴大試辦國中小學生上課使用平板電腦、行動載具。
負責總藍圖的師大副校長吳正己說,目前資訊教育只有高中必修,國中小都是選修,但9成都開課,只是上課內容不一。107年12年國教課綱規定,國小階段,資訊科技教育融入各科教學;國中則6學期,每周上課1小時;高中要必修2學分,選修8學分。
吳正己說,課程包括演算法、程式設計(占課程內容50%)、系統平台、資訊科技應用、資料表示與處理及分析,以及資訊科技與人類。
吳正己表示,學生要學會利用電腦運算思維及問題解決、溝通合作等能力,學生只會用LINE和FB不夠,要學會寫程式或寫App來解決問題。他表示,現在程式很簡單,要教學生如何用程式解決問題。
教育部長吳思華指出,總藍圖已努力1年多,老師很關心,有時代意義;加上107課綱6月要進入最後階段的討論,希望相關內容能與107課綱整合。
歷經1年規劃的「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公開未來5年資訊教育發展理想藍圖。總藍圖的規劃是從未來人才的角度切入,以學習為核心,描繪未來學生學習的圖像,並透過教學、環境及組織等面向,分述未來5年資訊教育實施之目標及策略,實現「深度學習 數位公民」之願景。
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未來生活與工作型態已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同時也改變教育環境與學習型態。面對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如何利用資訊科技在大量、即時且多元的資訊中獲得所需知識,並轉移至其他學習或生活情境中應用,是未來人才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因此,教育部在104年4月提出,架構於近年推動的數位學習等相關計畫的推動成果上,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吳正己副校長主持召集,邀集產學研各界專家學者及學校教師、行政人員等共同參與規劃我國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藍圖的規劃歷時1年,參考了各國資訊教育政策藍圖、相關調查研究,並透過世界咖啡館、網路論壇、諮詢會以及北、中、南、東4場公聽會多元多方蒐集意見與建議,經20餘場次的規劃討論後提出。
總藍圖對於「深度學習 數位公民」有清楚的說明,簡單來說,未來人才應能有效利用資訊科技進行深度學習,並在不同情境中應用,解決問題,同時成為具正確態度、行為與責任感之數位公民。為達成這個願景,總藍圖從學習、教學、環境及組織等4個面向切入,擬定具體目標,包括「培養關鍵能力,養成創新實作及自主學習之數位公民」、「強化培訓機制,支援教師發展及善用深度學習之策略」、「打破時空限制,提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之雲端資源」、「健全權責分工,落實資訊專業人力合理配置與進用」等4大目標。另並規劃有達成目標的24項策略,以作為未來研擬具體行動方案及資訊教育推動之參考依據。
資訊教育總藍圖全文已公布於教育部網站(http://www.edu.tw/)/重大政策/政策白皮書項下,歡迎各界下載參閱。
資料來源:教育部
附件:資訊教育總藍圖策略架構表
二大願景 | |||
深度學習 | 數位公民 | ||
四大目標 | |||
一、學習面 培養關鍵能力,養成創新實作及自主學習之數位公民 | 二、教學面 強化培訓機制,支援教師發展及善用深度學習之策略 | 三、環境面 打破時空限制,提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之雲端資源 | 四、組織面 健全權責分工,落實資訊專業人力合理配置與進用 |
二十四項發展策略 | |||
1-1. 提供豐富數位資源環境,支援學生參與學科及跨領域學習 | 2-1.提升資訊教師專業,確保資訊科技教學品質 | 3-1.建置足用的網路頻寬,設計彈性透明的管理機制 | 4-1.擬定資訊教育推動計畫,定期檢核推動效益 |
1-2.降低數位使用落差,使學生成為自主的終身學習者 | 2-2.規劃培訓與增能課程,強化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 | 3-2.確保師生無礙使用雲端教育資源,普及運用學習裝置 | 4-2.健全各級教育單位資訊教育人力,落實專業權責分工 |
1-3.強化資訊科技學科學習,培養學生運算思維能力 | 2-3.發展「深度學習」與「數位公民」教學資源,建立典範教學與標竿學習 | 3-3.建立校園資訊軟硬體基礎設施規範,制訂資訊交換機制 | 4-3.訂定認證獎勵機制,提升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 |
1-4.運用數位合作工具共構知識,培養學生合作和領導能力 | 2-4.鼓勵教師參加共學社群,促進教學分享及擴散創新 | 3-4.鼓勵與企業合作建置相關設施,善用開源軟體 | 4-4.建立資訊教師專業知能認證機制,確保學科教學品質 |
1-5.運用社群媒體工具,培養關心社會與文化的數位公民 | 2-5.發展「深度學習」評量工具,落實學習診斷與適性教學 | 3-5.引導學生善用基礎設施,避免誤用及濫用 | 4-5.建立運算思維學習評量機制,供學習者自我檢測 |
1-6.活用資訊科技資源,使學生成為具高層次思考的創客 | 2-6.促進跨域合作,確保教育資源平等取用 | 3-6.充實雲端教育資源,改善城鄉數位差距 | 4-6.彈性化教育人力法規,引入民間資源縮短數位落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