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師大將建置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
好的家庭環境品質對孩子發展有益
父母回應及親子相處時間與親子關係品質有關
臺灣孩子的發展軌跡如何?孩子成長的環境如何影響他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今年開始建置為期八年的「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根據過去三年針對新北市的先期研究結果顯示:好的家庭環境品質對孩子發展有益,父母回應及親子相處時間與親子關係品質有關。
參考國外先進國家 發展本土幼兒發展資料庫
國外許多先進國家已先後建立起幼兒發展資料庫,例如美國「早期兒童的縱貫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和「澳洲幼兒縱貫期研究」(Growing up in Australia: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ustralian Children)。這些資料庫蒐集該國幼兒健康和各方面發展的資料,幫助該國家長瞭解自己孩子的成長,也提供該國學術研究及擬定政策的重要參考。我國幼兒發展資料庫也即將誕生了!
科技部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及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合作,從2011年08月開始籌劃,預定今年2016年03月開始為期八年的「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 (Kids in Taiwan: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 Care,簡稱KIT)。其中力邀國內與幼兒發展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醫師參與,攜手進行這項深具意義的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4月28日舉行學術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由教育學院許添明院長主持,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張鑑如教授、周麗端副教授、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程景琳教授簡報幼兒發展資料庫先期研究計畫結果及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
針對新北市進行研究議題初探 調查樣本共1,577人
本計畫之執行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為先期研究(2011年08月-2014年07月),完成之重點工作包括:確認我國幼兒發展資料庫的目標、定位、研究架構及研究議題、研發0-6歲嬰幼兒認知語言發展、社會情緒發展、身體動作發展、家庭環境品質及經驗、和家庭外教保環境品質及經驗評估工具、進行正式研究模擬預試 (新北市地區)、使用新北預試資料進行研究議題初探、規劃正式研究和通過研究倫理審查。
本計畫委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協助進行抽樣作業,新北預試採分層三階段PPS抽樣法,調查的地區包括:永和區、新莊區(第一層)、新店區、淡水區(第二層)、三峽區、泰山區(第三層)、石門區、萬里區(第四層)。抽樣母體為臺灣地區具有本國國籍且戶籍於新北市6月齡、12月齡、15月齡、18月齡、24月齡、36月齡及54月齡的嬰幼兒,並於民國102年10月至103年3月進行面訪調查。
新北預試的內容含問卷調查(包括家長問卷面訪及教保問卷面訪)、幼兒個測和觀察(包括家庭環境和教保環境觀察)。家長問卷、教保問卷和家庭觀察皆由訪員在面訪時進行,教保觀察則由面訪員邀請教保人員參與,但由本計畫小組入保母家或幼兒園觀察。
新北預試於家長問卷完訪後,亦詢問嬰幼兒的家長是否願意讓孩子參加發展評估測驗,測驗項目包括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DIIT)、第二版皮巴迪動作發展測驗(PDMS-II)、身體動作組研發的測驗(BODY)、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PPVT-R)、語言組研發的圖畫詞彙測驗(PIC)。其中,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PPVT-R)和語言組研發的圖畫詞彙測驗(PIC)只有36個月大與54個月大幼兒才需接受測驗。此外,針對54個月大且已上幼兒園的幼兒,會進行簡短的幼兒經驗訪談。
新北預試面訪調查樣本共1,577人,成功樣本人數為456人,粗完訪率為28.92%,校正後完訪率為47.85%;成功完訪456份中6份為發展遲緩幼兒,故不加入分析。其餘450人包含 6-24月齡322人、25-54月齡128人。個測的部分,共施測152位嬰幼兒;教保問卷實際成功樣本數為58人;教保環境觀察共有24所園所接受觀察。
本計畫研究成員使用本計畫所蒐集的新北市具代表性預試樣本資料,完成健康、認知發展、語言發展、社會情緒發展、身體動作發展、家庭環境與經驗、和教保環境與經驗之研究議題分析,並有以下發現。
一、認知發展組:針對新北預試樣本3組不同年齡層(24、36、54月齡)幼兒的家長進行調查,初探家庭環境品質以及幼兒語言能力與幼兒認知發展之關連性。結果發現:三組幼兒的認知能力皆與語言能力(特別是讀寫萌發)有正相關;三組幼兒之認知能力皆與家庭環境品質(特別是學習材料、語言刺激、學習刺激)有正向關聯。
二、語言發展組:初探6-54月齡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與幼兒之其他內在能力(認知、社會情緒、身體動作)及家庭環境的關連性。結果發現:幼兒之語言能力與其他發展面向(認知、社會、情緒、身體動作)都有程度不等的正向關聯性;處於中、高品質家庭環境之幼兒的語言能力相對較佳,而整體家庭環境品質較差的話,對於嬰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可能有負向的影響。
三、社會情緒發展組:本研究初探家庭環境與1~3歲嬰幼兒社會情緒能力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嬰幼兒氣質、親子關係及父母教養行為,均與嬰幼兒的社會情緒能力有顯著關聯性;嬰幼兒的氣質和父母的教養行為,與安全溫暖的親子關係品質具有正向關聯;且父母的回應性與親子互動的時間,對於親子關係品質有正向影響。
四、身體動作發展組:本研究將預試對象分為嬰兒組(6-24月齡)以及幼兒組(25-54月齡),初探家庭環境品質對幼兒動作發展之影響。結果顯示,特定家庭環境面向對不同年齡層幼兒的動作發展之影響不同:針對2歲以下,家庭環境具有較高的環境多樣性及學習材料之嬰兒的動作發展較佳;針對2歲以上,家庭環境具有較高的學習刺激及學習材料之幼兒的動作發展較佳。
五、家庭環境與經驗組:針對新北市隨機抽樣的樣本450人,研究發現幼兒家庭學習環境品質為中上水準,但呈現中等程度責罵、限制行動或打孩子的狀況。此外,當父母越持嚴厲「管」的信念,對6-24個月大幼兒的接受程度、學習材料及父母參與皆顯著越差;在25-54個月大幼兒的家庭環境品質上,也呈現出父母越持嚴厲「管」的信念,對幼兒回應、接受幼兒性、物理環境皆顯著越差。在成就期待教養上,本研究發現越不持著子女的成就要比父母高,在6-24個月大幼兒的家庭學習環境品質中的父母回應、學習材料及父母參與、環境多樣、幼兒接受等都顯著較佳。
六、教保環境與經驗組:研究結果發現:(1) 教保學習環境品質方面,平均品質符合最基本品質,但在豐富幼兒話語、彈性變化作息及花時間和幼兒互動三方面的品質較為不足。(2) 幼兒對於教保服務的感受方面,幼兒大部分表示喜歡學校、喜歡幼兒園裡面的活動,對於教保人員也抱著尊敬、感恩的心理,比較不覺得老師像朋友。(3) 教保人員與幼兒的互動及組織課程與教學的方式與屬於中間系統的家園信任關係有正相關。(4) 只有5~10%的教保人員和家長認為幼兒需要為自己的學習、情緒、家園溝通、環境、人際關係負責,有過度保護幼兒之傾向。
本計畫的第二階段為正式研究階段,擬分三期進行,目前為第一期(2014年08月-2017年07月)。此期的主要目的為建置0-6歲幼兒發展資料庫,於2016年4月1日開始進行面訪調查,採分層兩階段PPS抽樣法,以臺灣地區(不含福建省金門縣與連江縣,以及澎湖縣)具有本國國籍,並以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3月齡組)與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36月齡組)出生之嬰幼兒為抽樣母體,以戶籍資料作為抽樣清冊,預定蒐集八千名嬰幼兒各領域發展和照護環境資料,進行追蹤至樣本幼兒8歲。在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出生幼兒(3月齡組),需於幼兒3月齡、6月齡、12月齡、18月齡、24月齡、36月齡、48月齡、60月齡與72月齡時,分別進行九波的面訪調查。而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4月31日出生幼兒(36月齡組),需於幼兒36月齡、48月齡、60月齡與72月齡時,分別進行第一波至第四波的面訪調查。在本計畫蒐集3月齡組與36月齡組追蹤調查資料的同時,也將研發6-8歲兒童各領域發展及家庭、學校環境與經驗評估工具並作初試和新北預試,及進行研究議題分析,以接續本計畫第二、三期蒐集幼兒在6-8歲時的追蹤資料,完成0-8歲兒童發展資料庫的建置。如同先期研究,在正式研究本計畫仍透過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協助抽樣,藉由問卷訪問、施測、觀察的方式,希望能蒐集全國0-8歲幼兒健康、認知語言、社會情緒、身體動作發展,以及家庭、教保環境與經驗的資料,建立臺灣幼兒發展的長期追蹤資料庫。
簡報內容一(kIT計畫簡介)、簡報內容二(發展組)、簡報內容三(環境品質與經驗)
以下為本計畫Q&A,提供給家長、教保人員和相關人員參考:
Q |
A |
既然國外都有幼兒發展資料庫了,為什麼還需要建立臺灣的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呢? |
我們需要透過建置臺灣幼兒專屬的發展資料庫,記錄在臺灣現今社會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其發展的狀況,這些資料除了可以讓我們更了解現今台灣幼兒發展的狀況,也可做為之後國家制定相關政策的參考。 |
參加這個研究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
透過這個計畫您可以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並在訪問結束後,獲贈禮券。若孩子符合本計畫個別施測的條件,在完成施測後,也將提供家長孩子的發展報告書。 |
誰可以參加這個計畫? |
我們的研究對象包括3月齡及36月齡兩組幼兒。我們會從全臺灣各縣市抽樣,被抽中的3月齡及36月齡幼兒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即有資格參加。只要符合本計畫主要照顧者定義的人員,例如幼兒的阿公、阿嬤、保母、教師等也都有機會參加。 |
如何知道自己的小孩有被抽中? |
被抽中的3月齡及36月齡的幼兒,會收到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計畫的訪函。若想參加這個計畫,請在收到訪函後,立即回覆計畫辦公室。 |
參加這個計畫,需要做些什麼? |
很簡單,只要幼兒家長或主要照顧者接受訪問即可。為了瞭解孩子長期的發展,3月齡幼兒預定共訪問11次(在幼兒3、6、12、18、24、36、48、60、72、84、96個月大時),36月齡幼兒共訪問6次(在幼兒36、48、60、72、84、96個月大時)。訪問的地點可安排在幼兒家中或家長方便的地方。若孩子符合個別施測的條件,會邀請家長帶孩子至施測的地點(例如當地的大學、幼兒園)進行發展評估。 |
蒐集到幼兒的資料後,你們會如何處理? |
本計畫所蒐集的資料將僅供學術研究之用,凡有關幼兒或受訪者的個人資料均妥為保密,絕不公開。在研究結束後,也將銷毀可辨識幼兒及受訪者的個人資料。受訪者可依個人意願決定是否參與本計畫;於計畫執行期間,若對本計畫有任何疑慮,也都有權利退出,且受訪者的權利不會因為退出而受到影響。 |
這個計畫是透過隨機的方式抽選幼兒,我家的小孩又沒有被抽到,這個計畫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
雖然您的孩子並未被抽中,但您可以關心您家寶貝的成長,為他的成長留下記錄。此外,您也可以將這個訊息分享給身旁的親友,或是透過我們的網站及Facebook了解我們在做些什麼,支持我們,讓我們一起關心台灣幼兒的成長吧! |
我可以從哪裡知道你們的訊息呢? |
您可以到我們的網站或Facebook了解我們在做些什麼以及我們的最新消息喔! |
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聯絡方式:
電話:(02) 7734-1463 陳小姐或溫小姐 傳真:(02) 3343-3910 Email:kidstw@deps.ntnu.edu.tw
地址:10610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