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記者教育106許芷榕報導】在異鄉結交不同國籍朋友、大啖異國美食、暢遊不同城市及鄉村、接觸多元知識是你的夢想嗎?教育系在11日中午特別安排國際交流分享座談,邀請五位教育系學生分享國際交流經驗,為懷抱出國夢的人揭開國際交流的神祕面紗,打破種種迷思。
教育系105級李尚元到教育聞名全球的芬蘭當交換學生,熱愛學習、渴望在教育領域有新發現的他,在半年內總共修了二十五學分,「每一堂課我都有很多收穫,讓我發現芬蘭不只有看不完的極光、嚕嚕米、聖誕老公公,而是一個很有學術內涵而且講求平等的國家。」
同為教育系105級的蘇柏霈則是選擇到荷蘭交換一學期,她走上了一條和李尚元截然不同的路,「我覺得大家在交換的時候,一定要做一個決定,就是你到底想要在交換時得到什麼。」蘇柏霈表示自己獲得交換機會以後,就毅然決然的決定要「好好的踏遍歐洲的土地」,因此在荷蘭的日子,她花了50天的時間,去了15個國家。蘇柏霈最喜歡德國的海德堡,在海德堡的7天,是她第一次一個人在異地旅行。「我的旅伴一到德國就丟下我了,一開始我很緊張,但後來非常享受一個人的旅行。」
教育系106級王慕羽、彭珮慈和康韋恩分享了另一種國際交流途徑,他們去年暑假組團參加世界公民島的計畫,用55天的時間拜訪歐洲7個國家、共11個城市。王慕羽說:「不只是交換才叫做國際交流,透過其他管道出國,也是國際交流的寶貴經驗。」彭珮慈提到這趟旅程中,她體驗何謂團隊,也就是當每個人都願意貢獻一些智慧,合在一起就可以成為一個很大的智慧結晶體。
問起國際交流最大收穫,康韋恩說:「文化衝擊,進入其他國家的脈絡。」李尚元表示,所有經歷都讓自己的應變能力大幅提升,也學習每天用愉快的態度面對。蘇柏霈則說:「交換的時候,永遠不知道下一分鐘會發生什麼事情,會失去一些什麼,但是會找到一些自己失去很久的東西、與自己相處的時間,還有跨出舒適圈的機會。」她更勉勵在座聽眾,即使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路或是個性害羞,都可以出國看看,因為國際交流適合每一個人。
臺下聽眾教育系105級林悅吟表示,上臺分享的大多是身邊的朋友、同學,聽了以後備受鼓勵,期許自己未來有機會出國交流的時候,也能學習他們的勇敢。「像是柏霈所說的,出國有失去也有獲得,希望我有一天也能像她一樣。」
教育系106級陳羿彣則說:「我自己認為國際交流不一定就只能大玩特玩或是用力讀書,所以聽到珮慈她們那組的分享,蠻有共鳴的。」她表示自己今年申請了教育部的圓夢計畫,暑假可望去英國實習,聽完國際交流分享會以後,覺得幫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