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演奏家最需要具備的條件是甚麼?全球享譽盛名的鋼琴家郎朗,12月15日與臺灣師大音樂系師生近距離對話,他分享經驗表示,「切記三原則,一是記譜要快,二是要對音樂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三則是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
師大管理學院兼任教師、錩新科技董事長丁廣欽,與他弟弟、師大兼任教授丁廣鋐,共同經營中央貿易開發集團,是在越南知名的臺灣企業家,他們也是這次郎朗音樂會獨家贊助者。郎朗16日在臺北國家音樂廳由牛耳藝術主辦的獨奏會,演出曲目包括柴可夫斯基《四季》;巴哈《義大利協奏曲,F大調,作品971》及蕭邦《四首詼諧曲》。
在師大音樂系主任陳沁紅的促成與教授林明慧、李娓娓、梅明慧的支持下,郎朗與系上學生分享了他的學琴歷程,「要成為一位鋼琴家,在座的大家都有了基本的專業,但是更要做到記譜要快,像指揮大師馬捷爾鋼琴也彈得好,他只要看過譜就記得了,就有餘裕繼續去鑽研。」
郎朗說,其次要對音樂有獨立思考能力,「一般人喜歡好學生,好學生聽話,但太好太聽話,很難成為他自己。」郎朗認為,作為一位音樂家,音樂只是表達的工具,最重要的是要透過音符說些甚麼,「最後,一位音樂家必須在每一場音樂會上都保持良好的狀態,不是要你狂妄,但是內心要強大。」
郎朗建議學生,要踏上專業演奏路前,必須訓練好記譜的速度,「記譜有助於演繹音樂,並從中思考更深入的問題。」他強調,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是每個演奏家必須的條件,「老師不可能時時在你身邊,擁有自我思考與判斷能力非常重要。」此外,他認為演奏家也必須有足夠的抗壓性,「面對各種舞台,都能有專業性的演出。」
郎朗1982年出生於遼寧瀋陽,從小就才華洋溢,再加上「虎爸」郎國任的嚴格督促,14歲考入美國寇蒂斯音樂學院,師從葛拉夫曼,17歲為鋼琴家安德烈•瓦茲代打上場演奏柴可夫斯基《第1號鋼琴協奏曲》,從此開始他的職業音樂家生涯,目前已是全球的國際鋼琴巨星。
有學生問在忙碌行程中,郎朗如何安排練習,郎朗說,「這問題非常好, 小時候有很多時間,每天可以練個四、五小時;現在每天飛來飛去,我都快變成航空公司的人。」
郎朗說,別無他法,就是「見縫插針」,「盡量找零碎的時間練,飛機上,候機中,用腦子練也行。」郎朗說,年輕時多練點手,「年長之後多練點腦,當然也還是要練手,不然變成殭屍。」
「有時候累了反而會懶,但如果透過專注練習,反而時差調得很快,身體適應得很好。」郎朗說,前幾年自己很喜歡在音樂會後去跑趴,結果血壓變得非常不穩定,「我於是知道要節制。」
資料來源:音樂學系提供
12/15 郎朗音樂之旅 Q&A(MNA 牛耳藝術整理提供)
Q1.在繁忙的演出行程中,您如何安排您的練習?
郎朗:「小時候有很多的時間練習,隨著每個階段成長、練琴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但現在有很多時間是在飛機上、演奏會度過,所以盡量找零碎的時間,只要有時間就去練琴;年輕時比較多是靠手練習、現在則是用更多的腦去練琴,不斷的思考、練習。」
Q2. 視頻中有您與巴倫波英上課,深受歐美名師指導,心得如何?
郎朗:「其實有很多大師像艾森巴哈、巴倫波因等音樂家,幾乎都是音樂通,他們詮釋音樂傳達的是精神與感受、並且具有說服力,而聽者就像聽故事、傳說一樣;音樂其實很生活化,在大師的音樂裡可以看到人生中珍貴的經歷。」
Q3. 對亞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否提出一些建言?
郎朗:「很多印象中會覺得亞洲學生比較重視精準度或是技巧,西方則重視情感或音樂性,但其實不要去侷限和定位,建議可以在樂句與風格上著墨,了解更多的背景和故事。」
Q4. 您認為一位演奏家最需要具備的是什麼條件?一位音樂系學生應該如何準備踏上專業的演奏之路?
郎朗:「第一點是記譜要快,每個人記譜的方式不同,有的人靠理性的角度去記、有的則是靠感情或旋律去記,但記譜可以幫助很多音樂上的事情,可以更能表達、去思考深入的問題。第二點則是培養獨立思考,演奏家需要自我進步、學習,當沒有老師指導時,還是要擁有自我思考與判斷的能力。第三點是要有一顆強壯的心臟,這裡是指演奏家需要有足夠的抗壓性,面對各種舞台都能發揮專業性的演出。」
Q5. 請問,除了鋼琴的練習之外,在體力、耐力方面是否有何保持或訓練方法?
郎朗:「平常其實沒有特別做什麼運動或去健身房,但我覺得有氧運動與適當的伸展很重要,彈琴姿勢時常是向前的,如果沒有做些伸展運動很容易會受傷。」
Q6. 請問在鋼琴的練習之外,您覺得學生們該充實的還有哪些?
郎朗:「看書。是最快也最有效的學習方式,音樂作品像是巴哈、布拉姆斯、貝多芬音樂家的作品較為理性,很多時候需要靠閱讀去了解和思考,例如哲學的書等;巴哈的音樂有許多宗教元素在裡面,可以到教堂走走,去感受體會;電影或是那個時期的繪畫作品也非常有幫助,我也很喜歡古典文學,在詮釋音樂方面獲益良多。暑假時期也鼓勵學生可以參加音樂營,夏令營可以跳脫原本的環境、結交很多朋友,都是非常可貴的。」
Q7. 您覺得對於現在越來越多網路影音的現象對學生有何正負面影響?
郎朗:「大致來講網路是好的,學生還是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是網路選擇我們、而是我們主動去找尋自己所要的,可以好好發揮網路資源,像是同一部音樂作品Youtube上就有好幾千個不同版本的錄音,對於音樂學習上非常有幫助。」
Q8. 請問您是如何快速的適應各個地方不同音樂廳與聲響的?
郎朗:「當我還在寇蒂斯音樂院學習的時候,我到圖書館找的第一本書就是介紹”各個國家的音樂廳”,每個音樂廳都有不同的音響,彩排時可以找人幫忙聽;每個音樂家放置鋼琴的角度也都不同,主要還是靠耳朵去聽,控制踏板的大小、尾音的長度和收放。」
Q9. 請問您是如何練習在琴鍵上如歌似吟唱、且句子綿延不斷的能力?
郎朗:「需要注意樂句的長度與和聲的配合,音和音之間的共鳴也非常重要,可以靠各種方法、不同角度去練習;踏板的幫助、呼吸與旋律的變化、低音聲部和對位等,都需要靠耳朵去調整與練習。」
Q 10. 請問你是如何規劃一首全新作品的練習?
郎朗:「小時候都是先聽錄音,長大後先選曲然後與老師討論、開始研究作品並且練習;練琴時可以先從大範圍的概念開始,先有一個樂曲的形狀再縮小至每個樂段;選曲上可以有喜歡或不喜歡的曲子,以前可能都會喜歡古典或浪漫派的曲子,但其實現代樂派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我們還是需要學習接受自己不喜歡的曲子,試著對樂曲有共鳴、理解和想法。」
Q 11. 演奏者所聽到的聲響與觀眾所聽到的有時會有落差,請問您是如何克服這個困難,讓兩者合二為一?
郎朗:「這是個很深的問題,我通常來不及考慮這個落差,因為曲子就這個彈下去了!不過還是盡可能的把音樂做到最好,觀眾才會聽到好的音樂。」
Q 12. 在鋼琴教育上,您認為東西方最大的差異在哪裡?想要出國深造的同學要如何因應?
郎朗:「觀念。很多人會覺得亞洲比較有人情味、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較為濃厚;西方則是多元化、比較開放;但其實不管是文化差異或者每個國家風格、音樂都不同,不需要去理會那些差異,只要是對你有幫助的就去學、就去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