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3179人
圖 新聞投稿
2015-11-21
教育學術團體年會 表揚木鐸獎得主
圖
圖
圖

【公共事務中心胡世澤報導】一年一度的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11月21日上午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大樓舉行。象徵教育學術團體學術方面最高榮譽的木鐸獎,今年得獎者共64人,由教育部長吳思華逐一頒發獎座。

這次聯合年會依往例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理事長甄曉蘭是師大教育系主任,她致詞表示,聯合年會是國內教育學術團體的年度盛事,集合了國內絕大多數的教育專業學會,許多學會的理事長、祕書長都與會,明年也將有新的教育團體申請加入。

吳思華致詞表示,他到教育部一年多才發現,社會上很多事都跟教育有關,運動也是教育領域,範圍廣泛,行政院一半工作都落在教育,國教與高教是目前的教育重點,12年國教強調適性揚才,在103學年開始上路以來,目前逐漸平穩,在入學分發制度上,未來不要有太多異動,讓社會回歸穩定、向前走。

吳思華強調,教育資源有限,政府必須在有限資源下,幫助每個學校盡到社會責任,後頂大高教藍圖以「校校有特色」為主要訴求,但不代表所有資源會平分,因為不同的學校特色和社會任務,需要不同資源,以運動競賽為例,有些學校是「國手」,要打世界盃,有些打國內比賽,教育部會視性質給予不同資源強度。

此外,吳思華表示,在「後頂大」時代,將引導大學重新思考轉型,教學對象要從過去的18歲到20多歲的年輕人,未來以50歲之後的人為對象,甚至向境外招生。未來高教關鍵不在於教育經費分配,在於對未來大學是否有新的圖像,年會的主題是「演化與創新」,大家要重新勾勒對大學的想像,他深信現在是集體智慧超過個人智慧的時代,用大家的智慧為臺灣教育打造未來的藍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張國恩校長亦到場,主持各教育學術體服務獎的頒發,以獎勵各學會人員平時的成就及努力。

這次大會的另項重頭戲,就是在會中再度恢復大會聲明的宣達,以在這面臨重大教育變局的關鍵時刻,清楚標舉出國內教育專業學會的共同立場。

經過與各專業學會的多次討論及反覆推敲後,大次的大會聲明係以「尊重教育決策專業,回歸學生學習本位」為主題,堅持「學生應為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教育改革與政策推動皆應基於教育專業,並以學生學習考量作為出發點」的立場,強調在規劃一個「迎向未來」的教育政策時,需要更多的前瞻性與想像力,而教育決策的過程,也需要作到透明及專業的「智慧化」。

在面對選舉及社會不同立場所可能產生的紛爭時,我們也必須體認到任何教育改革與政策推動,應該皆是以學生學習為主軸下所進行的改變,而不是各種黨派政治利益爭奪角力下的結果。簡言之,讓教育回歸專業,回歸學生的需求,這正是所有教育專業工作者心中的盼望。

附件:104 年度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大會聲明

尊重教育決策專業,回歸學生學習本位

我們始終堅持:「學生應為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教育改革與政策推動皆應基於教育專業,並以學生學習考量作為出發點。」

十年前於九十四年度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時,我們曾提出「承擔責任檢討教改,專業擘畫前瞻藍圖」大會聲明,會中指出「回首十載改革,應勇於負責檢討;前瞻未來十載,應謀專業之藍圖擘畫」。而近十年來,國內教育改革議題更加龐雜,其中諸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高等教育機構的轉型、師資培育制度的調整、幼教師資資格的爭議,乃至高中職優質化落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執行甚至課綱的爭議落實等,這些政策的推動,讓人感受到政府推動當前臺灣教育改革的決心與努力,但不可諱言的,由於各政策利害關係人自主意識的提高,許多原先用意良善的改革,卻常常被誤解為政治意識型態鬥爭下的產物。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固然看到一些教育改革的成果,但也因為某些教育政策的推動受某些外在因素之阻撓,逐漸遠離當初專業規劃初衷而感到有所遺憾。

今日的臺灣社會裡,面對著各種理念爭執、利益(興趣)衝突、及權力的角力。而教育政策的規劃及推動,涉及了極其複雜的「判斷」與「選擇」,若要規劃一個「迎向未來」的教育政策,亟須我們將過往觀看教育的既定知識與觀念的框架暫時拋開,以開放的胸襟、前瞻的眼光來重新看待教育的實踐。簡言之,教育政策的規劃與擬訂,需要更多的前瞻性與想像力。

在一個已然進入工業4.0 甚至是生產力4.0 階段的時代中,我們的教育需要進一步的「智慧化」。教育的智慧化包括教育決策及教育實踐的智慧化。教育決策的智慧化,意味著決策的過程必須到透明性、專業化及精緻化,以教育專業來說服社會大眾,並讓社會大眾能同時感受到教育主事者的專業及用心。另一方面,教育政策屬於公共政策中重要的一環,任何教育改革與政策的實踐皆與公共的事務有關,是以除了必須從專業的角度及學生學習需求的立場來考量外,也應該匯集群智及群力,在快速的社會變遷環境下作出最審慎有利的判斷。

我們必須認知到,隨著資訊網路科技的發達,社會大眾獲取資訊的管道日益多元,民眾透過社群媒體參與公共政策已成為趨勢,因此政府的決策過程也必須走向專業及透明化。當然有時不免因為錯誤資訊的散佈,致使某些立意良好的政策遭受誤解或扭曲,讓政府的施政產生爭議、遭遇橫阻。惟從善意的角度來解釋,其實這些都顯示了,教育決策的擬訂及執行的過程,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有所調整甚至「升級」,在擴大專業的參與範圍之外,更應該藉由不同的管道和媒體廣納各方建言、妥擬政策、研商配套與積極執行的過程,方可使教育政策得以具體落實,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最終目標。

除了教育決策應該專業升級外,在迎向未來的同時,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態度都應有所改變甚至翻轉,亦即更多以學生學習考量為出發點的教育重心的「翻轉」。為了加強學生的多元發展,除繼續延續12 年國民基本教育中所重視的適性教學及多元學習的理念外,也應該在教育的實踐上落實品德教育、服務學習及社團活動等,讓學生成為均衡發展的人,能夠具備未來生活所需的能力與素質,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教育之所以可貴,不只是因為它是百年樹人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教育應該秉持教育基本法保持教育中立原則,以學生學習為核心考量的一門志業。任何教育改革與政策推動,應該是以學生學習為主軸下所進行的改變,絕不應是各種黨派政治利益角力下的結果。今天全國教育學術界齊聚一堂,自當反省惕勵,全心投入以學生為學習本位的教育活動,不再隨政治與民粹起舞,還給教育界與社會大眾一個以學生學習為本位的場域,倘若真能如此,則是莘莘學子與臺灣社會之幸。

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木鐸獎得獎人出席

學會名稱

木鐸獎得獎人

學會名稱

木鐸獎得獎人

中國教育學會

王如哲

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

黃錦山

高雄市教育學會

傅粹馨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林芳如

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

劉淑慧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范信賢

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

崔夢萍

臺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

劉仲成

中華學生事務學會

劉若蘭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

陳若琳

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廖炳煌

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劉秀嫚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葉靖雲

臺灣性教育學會

馮嘉玉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

楊洲松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李新鄉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溫良財

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胡心慈

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

羅文基

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師學會

張繼莊

中華民國空中教育學會

夏德威

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

郭昭佑

中華民國工業科技教育學會

蕭顯勝

臺灣地方教育發展學會

黃宗顯

臺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

張鳳琴

臺灣高等教育學會

張鈿富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陳福源

KDP國際教育榮譽學會臺灣分會

陳木金

中國測驗學會

施淑娟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

黃秀霜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周愚文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詹明娟

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 服 務 獎 得獎人

學會名稱

服務獎得獎人

學會名稱

服務獎得獎人

中國教育學會

湯億松

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

陳佳琳

高雄市教育學會

劉大為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郭俊宏

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

徐西森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林文鶯

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

徐新逸

臺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

陳淑慧

中華學生事務學會

鄭武德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

朱玉玲

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陳彥文

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徐珮華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胡冠璋

台灣性教育學會

邱雅沂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

陳育棻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楊洲松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林靜萍

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謝榮懋

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

龔雅雯

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師學會

高美玉

中華民國空中教育學會

張 婕

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

吳素菁

中華民國工業科技教育學會

黃子騰

臺灣地方教育發展學會

陳文彥

臺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

王美純

臺灣高等教育學會

夏慧蓉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林芳伃代)

陳榮政

KDP國際教育榮譽學會臺灣分會

賴阿福

中國測驗學會

黃孝雲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

李懿芳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黃嘉莉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郭秀珍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