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發展中心陳曜章報導】為增進師大教師專業社群發展,活化教師教學創新,推動跨域教師社群,並積極鼓勵教師開設跨域共授課程,符應校發計畫,教學發展中心於10月30日、11月2日一連舉辦兩場次教學知能成長系列講座。希冀藉由4位講者的教學分享,營造多元的對話空間,並示範校內創意、彈性、且具有整合性的課程設計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的角度與視野。
第一場次由機電工程學系吳順德老師主持,邀請到科學教育中心李哲迪老師和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丁玉良老師,分享近年來教學翻轉的作法和心得,第二場次邀請到104-1學期唯二跨域共授的教學精進團隊臺灣史研究所范燕秋老師和臺灣語文學系林巾力老師,分享教學精進計畫的運作情形。
翻轉教學 造就迷人的課堂風景
什麼是翻轉教學?李哲迪老師說,「讓教師的講述在課前完成,讓學生的思考在課堂發生」就是翻轉教學。李老師開設的研究法課程,面對有限的時間、學生先備知識參差不齊,市售教科書又不符合需求,李老師選擇事前錄製符合學生程度和需求的教學影片,學生課前觀看並回答問題,課堂時間利用小組討論、Moodle即時評量系統,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
丁玉良老師也分享自己的經驗,認為翻轉教學沒有SOP,要思考翻轉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丁老師舉自己過去的教學經驗為例,學生在上課時間玩手機遊戲,他非但沒有責罵,反請學生為遊戲影片配音、加字幕,最後學生竟完成了英文版的影片,讓他大吃一驚,「學生告訴我,因為遊戲的對手常是外國玩家,用英文才會通。」丁老師回憶過往,流露出教學的喜悅。順著學生的興趣加以引導,學生的表現往往超乎想像。
跨域共授 學用結合的精進課程
林巾力老師開設的臺語文實作課程,預計將完成臺語童書、有聲書以及公民報導,她認為,臺灣語言的內容往往都侷限在「鄉土、親情、鄉愁」的主題上,這門課的目的便是試圖打破刻板印象,結合流行資訊與市場需求,翻轉臺語的形象。以製作童書為例,學生必須收集繪本、分析、翻譯,最終完成臺語童書,並在幼兒園說臺語故事給孩子們聽。林老師的教學社群,不只結合跨領域的教授,更納入出版社編輯、記者等媒體工作者,提供實務上的指引。
范燕秋老師以歷史學專長為出發點,為了開設「博物館臺灣藏品的研究與展示」課程,凝聚了外校歷史學、博物館學專長的師資、博物館研究人員及紀錄片導演等,希望學生不只了解臺灣戰後政治史,更能以博物館為實踐場域,培養學生對臺灣史研究的應用能力。「博物館就是臺灣歷史的田野,透過辦展,學生必須訪問相關人士,於是他們開始感受到臺灣史是很真實的。」談到博物館之於臺灣歷史的意義,范老師輕柔的語調中帶著些雀躍。跨領域教學,不只把生活引進課堂,更成功地將知識帶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