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431人
圖 新聞投稿
2015-09-16
拒纏足投身軍旅 師大緬懷謝冰瑩
圖
合照人員左起政治大學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張堂錡主任、前台灣文學館館長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李瑞騰教授、本校文學院院長陳登武、本校前校長簡茂發、本校國文系退休教授方祖燊、本校國文系退休教授邱燮友、本校圖書館館長柯皓仁
圖
圖

清末出生的已逝女作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退休教授謝冰瑩,為爭取求學而絕食,拒絕纏足和婚姻,之後投身軍旅,以著作「從軍日記」聲名大噪。師大於9月17日起在圖書館一樓舉行特展,緬懷這位現代婦女新生的領航人。

謝冰瑩教授,塑造出一個女權運動者的典型,追求自我理想的女性先驅,在時代社會所不容許的生命理念中,拒纏小腳,爭取求學機會,爭取婚姻的自主權。為堅持自己夢想,不惜歷盡艱苦從軍報國;在世人不理解的眼光下,始終堅持實現她的人生願望。為反抗中國婦女的傳統卑微地位持續努力,寫下無限生命的歷史書頁。

謝冰瑩教授1926年考取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六期女兵隊,於次年參加北伐,後於中央日報副刊發表「從軍日記」,由林語堂先生譯為英文,一時聲名大噪,深受讀者喜愛。1937年抗戰軍興,謝教授組織湖南婦女服務團,為負傷將士服務。1948年受邀來臺,至省立臺灣師範學院(今臺師大)任教,開設新文藝寫作課程,對我國文壇影響深遠,1971年自師大退休移居美國,至2000年逝世,享壽94歲。謝冰瑩教授曾任中國文藝協會第一任理事、臺灣省立婦女寫作協會監事等職務,她所出版的小說、散文、遊記、書信等著作達80餘種,總計2,000多萬字,一生執筆不輟。

謝冰瑩教授是一位剛毅而震撼時代思潮和時代文壇的大師,身為一位女性,為了愛文學,為了追求自我理想打破禮教。師大圖書館特於9月16日至10月12日舉辦「現代婦女新生的領航人—謝冰瑩教授特展」,展出一系列謝冰瑩教授生平與學術著作,以及相關相片、信函等文物,期能讓更多人認識這位現代婦女新生的領航人謝冰瑩教授,一起感受這位婦女界先驅所開展出來的生命力。

9月17日上午9時特展開幕典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校長簡茂發、文學院陳登武院長、國文系退休教授方祖燊、邱燮友、國文系鍾宗憲主任、全球華文寫作中心胡衍南主任、圖書館柯皓仁館長、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李瑞騰教授一起剪綵,國立政治大學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張堂錡主任以及文訊雜誌社封德屏社長一起為特展開幕進行剪綵儀式。之後的「謝冰瑩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將邀請兩岸學者共同就謝冰瑩教授的教學、文學及在臺灣的文學史意義,進行交流討論。

附件:現代婦女新生的領航人-謝冰瑩教授簡介

謝冰瑩,女,乳名鳳英,學名謝鳴岡,又名謝彬,筆名閒事、微波、蘭如、無畏、碧雲等。籍貫湖南新化,1906年10月22日生。1948年9月來臺。2000年1月5日逝世,享壽94歲。

北平女子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1926年考取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六期女兵隊,於次年參加北伐。1931年及1935年兩度赴日入東京早稻田大學研究。1937年抗戰軍興,謝冰瑩組織湖南婦女服務團,為負傷將士服務。於抗戰期間擔任《廣西婦女》、《黃河》文藝月刊主編、漢口《和平日報》及《中華日報》副刊主編。抗戰勝利後,曾任漢江《和平日報》及《華中日報》副刊主編、北平國立師範大學及華北文化學院教授,開設「新文藝習作」一科,是新文藝在大學開課之始。1945年於漢口創辦幼稚園,開啟日後創作兒童文學的契機。來臺後,任教於臺灣師範學院,其後曾前往馬來西亞與菲律賓講學。1955年任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監事,1971年退休後定居美國。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韓國慶熙大學文學獎章。

謝冰瑩創作文類以散文及小說為主,兼及論述、報導文學、傳記、兒童文學及佛教文學。16歲發表第一篇小說〈剎那的印象〉及〈小鴿子之死〉於《大公報》副刊,並學寫古典詩、新詩、劇本,從此踏上寫作之路。1928年參加北伐,一面做救護和宣傳工作,一面寫作《從軍日記》,於武漢《中央日報》副刊發表,後經林語堂譯成英文。《從軍日記》是她邁向文學之路的開始,而《女兵自傳》則是她創作的巔峰,內容道出從軍、北伐、抗戰二十多年的生活實況,代表了當時女性從軍與自我意識的歷史問題。整體來說,謝冰瑩的創作取材廣泛,描述著現實世間的種種風貌,林林總總的世相人生皆納於筆下,站在純粹客觀和真實的角度,是一個「典型的、忠於自己的、而又執著的人」,內容不僅反映出時代的生活情狀,充滿民族大愛和泥土的氣息,也道盡中華兒女的痛苦與磨難,使我們看到那一時代的悲壯與吶喊,以及一份固執於生命理想的勇毅,一種不屈服於艱苦生途的樂觀精神。

節錄自:臺灣文學館(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