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於學習 讓學生看見家庭的想像-102年教學傑出教師
採訪‧ 撰稿-張依茜
林如萍/教授
服務單位: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最高學歷: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博士( 主修: 家庭社會學; 推廣教育)
專長領域:代間關係、老人與家庭、婚姻教育、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設計
教授科目:家庭發展、婚姻教育、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設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
榮譽紀事
2014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論文暨專書獎助
2013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傑出獎
2013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0 至102 學年度「領航教師」
2012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論文暨專書獎助
2011年 The 8th World Congress on Long Term Care in Chinese Communities and Asian Ageing Development Conference “ Outstanding Paper Presentation Award"
2011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Moodle 數位學習平台優質課程
2010年 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木鐸獎」
2004年 The 20th World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Home Economics“Young Scholar Award"
2003 年 The 7th Asia/Oceania Regional Congress of Gerontology “ Poster Award"
2001 年 國立空中大學「教學節目金環獎」
每個人都來自家庭,在家庭中成長、茁壯,長大後,和伴侶組成另一個家庭。無庸置疑地,家庭是人生當中的重要場域,如何讓家庭生活幸福美滿,是每個人必修的課題。
而「她」,以家庭教育為專業,同時也將專業運用到自己的家庭,提到家庭生活總是神采奕奕,笑著說:「我的先生自認太太是全世界最會教書的人,是我的頭號粉絲。」她,就是師大人發系教授―林如萍老師。
如萍老師在師大的教學生涯,即將邁入第27 年,教學資歷豐厚的她,可說桃李滿天下。2010 年,指導的實習教師參加師大「金筆獎」,獲得佳作,2011 年獲聘為師大「領航教師」,參與教學諮詢服務,分享多年累積的教學經驗。
除了課堂的教學, 如萍老師帶著學生走出教室,實地研究和推廣,修過課的學生都說「讚」。深受學生愛戴的如萍老師,2013 年獲得教育界一致肯定,拿到「教學傑出獎」。你,對她感到好奇了嗎?帶你一同更深入地認識如萍老師。
人生中最想做的事:「學習」與「幫助別人學習」
現任職師大教授「家庭發展」及「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設計」的如萍老師,從小對生物、化學感興趣,聯考以化學高標的成績,進入師大家政教育系(人發系原系名),並以全系第一名畢業,希望回到家鄉任教的她,卻開始問自己:「我當老師有什麼專長?當老師是人生的目標嗎?」
內心的徬徨讓如萍老師做了另一個選擇―留在系上當助教,從此開啟了她的教學生涯,她白天帶學生實習,晚上在社區推廣班教學,從中學習如何教學,她也發覺「成人學習」、「推廣教育」是有趣的議題,決心朝推廣教育發展,到台大農業推廣所攻讀博士學位。
「如果我能讓不識字的人們,樂於學習,那不是更厲害嗎?」如萍老師回憶起年少的雄心壯志,笑著說。然而,在下鄉的推廣及田野研究經驗中,讓她看到鄉村家庭的改變,她決定投入家庭研究,以原有的家庭教育專長為基礎,主修家庭社會學,副修推廣教育。
繞了一圈,如萍老師回到家庭領域,喜歡生物帶她去喜歡環境,去了鄉村帶她看到家庭,化學的理科基礎讓她勇於做計量研究,鄉村研究讓她理解不同的生活步調,家庭領域成為她的專業。她認為「大學中所學的不等於以後會做的,大學還必須學會的基礎能力是learn how to learn,我們要學習『如何去學習』。」
班級經營 關鍵是:學生需要被「激勵」!
人發系學生如此描述如萍老師的課堂:「最喜歡的一門課!」「課程很有邏輯架構。」「老師舉的每一個例子都讓我對理論有更深入的了解。」評價直逼滿分。就讀大三的張庭婷提到,老師的課程很有層次,利用作業實作練習,讓我們真正學會理論,「老師的講解很有邏輯性,我可以清楚接受到她想傳達的涵義。」
「『教書』不是老師的口才如何,而是老師視野的廣度。」如萍老師不只專注於教學,也長期投入研究和推廣,累積許多和家庭、鄉村推廣教育的實地經驗,透過分享研究和推廣的案例,串聯理論和生活,引導出學生探究和理論的關係,進而讓學生對理論產生圖像,才能傳達出學習本身的意涵,上課也比較有趣。
如萍老師總說,學生要「learn how to learn」,乍聽之下有些抽象,她利用各種方式促進學生學會learn how to learn。開學第一個月,她一定會改兩份以上的作業,了解所有學生的狀況,校正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寫作方法,「我還會在優良作業上『蓋章』,蓋章的就要借給同學欣賞。」
「作業四選一」也是learn how to learn 的實踐,如萍老師看到學生對作業份量反應不一,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不同,因此,她設計成選擇性作業,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學生的抱怨會少一點,「結果超過半數學生寫兩項作業以上,因為學生看到其他人寫不只一項,且由同儕分享中,發現其他作業題目也很有趣,就會促進自己去學習。」
在如萍老師的課堂,學生會形成「合作學習小組」,當老師營造出學習氣氛,學生就會自發性的學習。成員共同完成小組報告,出缺席都是以團隊為單位,重視團隊榮譽,彼此互相幫助,期末同樂會頒發「最佳報告獎」、「最佳進步獎」、「小組最佳貢獻獎」等多個獎項,歡喜收割學習成果。
如萍老師認為,家庭相關的職場中,經常需要與其他領域的工作者協同進行,不能單打獨鬥,所以善用學習小組,能培養學生的群性,強化學生表達、溝通及團隊合作的能力,不僅增進學生的人際互動,也磨練出職場應具備的能力。
學生養成好老師 「你們豐富了我的看見」
「曾經,為了掌握教學的成效,我在每次課程設定五個『教學重點』,然後每週發下表格要學生上完課後,寫下這堂課的兩個重點。第一週收回來看時很驚訝,學生寫的兩個重點多半沒有落在老師設定的五個重點內!」和預期目標差了一大截,如萍老師開始檢視每一個環節,抽絲剝繭後發現:「上課的花絮搶走了我的主菜。」
從不同類型學生的回饋中,如萍老師調整上課的順序,也刻意跟學生聚焦,觀察每一週的改變,當發現學生有哪裡不理解、或是重點沒抓到,她就會把上課內容轉個形式,並透過補充資料,在Moddle 貼上文章、網頁或測驗,再次和學生聚焦。
近幾年,如萍老師面臨新的挑戰――大班教學,十幾個研究助理擔任志工助教,他們多是人發系的碩博班學生,因為認同這個專業,看重這個科目教得好,會讓更多人受益。有了他們協助分類作業、帶領討論及回饋學生的反應,如萍老師能迅速掌握所有學生的學習,優先處理學習有狀況的學生,以免學生進度落後。她滿懷感謝地說:「教學傑出獎這個獎座要獻給歷年協助教學的研究助理!」
除了大學部的理論課程,如萍老師帶領研究所學生做應用、研發,開始將專業理論加上創新思維,例如,在「婚姻研究」的課程中,學生必須設計不同形式的家庭教育方案應用。有一組學生的設計,以本土綠紅藍條紋的菜籃為封面,標題是「第一次買菜就上手」,內頁採單張形式呈現相關的主題內容,運用新世代的用語「她( 他) 是我的菜」,這本教戰守則其實在談「擇偶」。
如萍老師感性地說:「感謝學生把自己養成一個好老師,是他們豐富了我的看見。」學生的鼓勵、提問和任何反應都成為她精進自己的動力。從思考「我當初是如何去理解?」並轉化為圖像,不斷嘗試讓學生理解的方法,「所以學生如果希望老師教得好,就要努力學,把不理解告訴老師。」
她補充,如果老師學會讀懂學生的表情和肢體語言,抓住時機再延伸一點,最後拋出一些他們沒有想過的議題,再次聚焦課堂,學生就會對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如萍老師始終去思考學習本質的改變,設身處地去同理學生的需要,造就了無數傑出的學子,也奠定如萍老師的教學模式。
在師大的日子 「不只是工作,是青春」
最近,如萍老師在博士班的學生回到人發系兼課,而且教得很好,她總是得意洋洋地向大家分享,「因為人發系好,不只是如萍老師好,也不是誰好,是大家都好。」更何況,每一個老師對學生都有「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的殷切期盼。
如萍老師也觀察到,新進大學老師容易面臨一些困境,因為他們博士班畢業就來當老師,或是從研究的角度當老師,反觀自己的教學生涯,她學會了怎麼教書之後,才開始教大學部的學生,所以學校能提供新進老師支援,辦理新進研習、做教學觀察和經驗傳承,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有正向的幫助。
如萍老師總是鼓勵新進老師:「教學不只是要『教』,而且要『學』。」雖然剛開始教書會遭遇許多挫折,老師要堅定自己的教學價值,拿捏自己的原則,清楚站在台上的目的,「不要希望每個學生都喜歡自己,但要從他們的不喜歡找到理由。」
另外,如萍老師也特別提到「數位化是一個很好的策略,學生從小在數位的情境學習,如何回應學生的學習行為,是每位老師要面對的功課。」只把教學教材數位化不等於翻轉,翻轉教室本質上是學習思維和習慣的再思考,運用數位策略,在教育上創新,「我們不能用過去的學習方式,教導現在的孩子,去面對未來。」
拿到教學傑出的獎項,雖然只是無心插柳,但對如萍老師來說,自己及週遭的人都受到很大的鼓舞,對教學有更多的期許。她對「教」與「學」有無限想像,期望學校給教學優良的老師舞台,不只鼓勵研究,要看重在教學上付出的人,她說:「師大要多元發展,但不忘記教育是我們的擅長」。
對學生的期許:勇於學習 生命的寬廣將豐富你的想像
回顧學術歷程,如萍老師以家庭生活作為推廣的素材,走出研究室,她看見鄉村的生活方式,理解都市和鄉村的差異,「不同年齡世代、不同城鄉地區、不同經濟狀況,我們需要多一點了解。」這是她長年下鄉的深刻體悟。
在帶領學生設計教育方案的過程,如萍老師希望學生培養對社會的敏感度,內容需要更貼近真實的生活。「不是網路就是全世界,學生不能把我家等於你家。」她引導學生去關懷和理解,所以,如萍老師鼓勵學生做個案訪問、實地推廣和暑期實習,不僅探索自己生涯發展的可能性,也讓生命經驗的寬廣豐富你的想像。
從求學的年輕的歲月,到即將邁入第27 年的教學生涯,如萍老師把青春奉獻給師大,她感謝家人的支持與理解,也不斷問自己:「人生的下半場,我還能為社會付出什麼?」研究、教學和推廣豐富了她的視野,研究是她的核心,教學和推廣則是一雙翅膀,帶領著她翱翔,看遍世界美麗的風景。
在人生的旅途中,唯有保持勇於學習的態度,不斷學習新知,learn how to learn,才能讓我們踏著穩健的步伐前進,不要害怕遇到絆腳石,因為它讓我們走得更遠、更踏實。
文章來源:
如萍老師賢伉儷 | 如萍老師認為在師大的日子「不只是工作,是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