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3067人
圖 新聞投稿
2015-06-11
國語中心研發新教材 助外籍生學中文
圖
圖
圖

【公共事務中心胡世澤報導、王喆宣攝影】中文被公認是全世界最難學的語文,國內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結合溝通式教學和任務導向學習模式,全新推出【當代中文課程】華語主教材,將取代已使用15年的「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系列教材,特色是以臺灣特色出發,圖文並茂,教法也活潑,讓學中文變容易了,更與聯經出版社合作全球上市。

臺師大國語教學中心成立於1956年,是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完備、教學最有成效的華語文教學機構。每年培育3000名以上的外籍學生,學生來自世界120餘國,至今累計人數已達5萬餘人,在國際間享譽盛名,澳洲前總理陸克文、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都曾到此學中文。

國語中心6月將推出全新華語教材【當代中文課程】,由國際華語知名語言學專家鄧守信教授領軍,帶領全中心18位資深教師,擺脫過去傳統華語教材編輯的束縛,重新以臺灣出發,並配合環境變遷,結合教學法及教學媒體的創新思維,共同編寫符合來臺外國學生學習的華語教材。

鄧守信指出,語言每天都在改變,語音、詞彙都在變化,華語教材也要與時俱進,因此當代中文課程融入食衣住行育樂等情境,讓外國學生在日常生活使用華語可以無縫接軌,同時也融入臺灣社會文化,加入很多生活化的臺灣特色,「讓學生能複製,在生活中就能拷貝使用,提升華語教學品質」,教材全學完要1年半,會有相當於美國中文研究所學生的程度或更好。

目前在國語教學中心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在《當代中文課程》發表會上,以新教材所學的內容,表演舞台劇,臺詞中有「1杯珍奶去冰、半糖」、「中秋節要吃月餅、殺文旦」,非常生動。

來自美國的湯邁士說,他來台學中文已2年,新教材第一課談到台灣人愛喝烏龍茶,特別適合剛到台灣學華語的外國人。

來自南非的戴維禮,現年26歲,大學畢業就來台灣教英文,剛來台一句中文也不會說,經過兩年的學習,已經相當流利,他學過新舊教材各9個月,覺得新編的《當代中文課程》相當實用,可以現學現用。

國語教學中心主任陳浩然表示,國語教學中心自1967年開始編製教材,迄今共計編寫50餘本教材,在華語教學界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而現今使用之主教材已有15年之久,不少學生及教師認為現行教材內容需要更新,應新編配合時代需求的新教材。

因此,國語中心因應外在環境變遷、教學法及教學媒體的創新與進步,籌畫編寫《當代中文課程》6冊,以符合海內外華語教學的需求,並強化臺灣華語文教學教材之品牌。

為了讓理論與實務結合,並落實發揚華語文教學的精神與理念,國語中心邀請了華語教學界的大師--鄧守信教授擔任主編,率領18位極富教學經驗的第一線老師進行內容編寫,並由張莉萍副研究員、張黛琪老師及教材研發組成員蔡如珮、張雯雯擔任執行編輯,進行了這項《當代中文課程》的編寫計畫。

這是國語中心歷經數十年深厚教學經驗後再次開發的全新主教材,更為了確保品質,邀請到美國的Claudia Ross教授、白建華教授及陳雅芬教授擔任顧問,也邀請了臺灣的葉德明教授、美國的姚道中教授及大陸的劉珣教授,擔任審查委員,並由師大英語系李櫻教授和畢永峨教授分別協助生詞和語法的翻譯。

此教材在國語中心及臺灣其他語言中心,進行了一年多的試用;經過顧問的悉心指導、審查委員的仔細批閱,並參考了老師及學生提出的寶貴意見,再由編寫老師做了多次修改,才將版本定稿。

師大還與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聯經投注了最大的心力,以專業的製作出版能力,協助師大將這套教材以最佳品質問世,在全球各地門市販售。

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爵指出,6冊教材將於1年半到2年間出版上市,目前出版第一冊,除臺師大使用,國內有九成大學使用這套教材,也會推廣到全世界。

《當代中文課程》不只提供學生們一套實用有效的教材,也讓老師得到愉快充實的教學經驗。希望華語老師為海內外的華語教學,做更多更好的貢獻。

附件:當代中文課程的特色
師大國語中心需要新編教材的原因:
1.隨著時代的演進,外語教學法跟著發展與創新,課室裡用的教材與教學法息息相關,需要與時俱進。師大長期專注於華語教學研究領域,在台灣扮演領頭羊的角色,有責任研發一本實用並符合世界語言教學潮流的好教材,以提升臺灣華語教學的品質。
2.相對於大陸不斷推陳出新而多樣的華語教材,臺灣以正體中文為本的整套華語教材很少。使得外國學生來台學習華語時,可以選擇的華語教材有限。希望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新編的華語教材可以豐富教材的選擇性與多樣性。
3.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華語的使用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可惜這樣的語言變化並沒有完全反應在國內的現有華語教材。因此新教材加入了很多臺灣的特色文化,例如新移民文化與吳寶春的奮鬥故事,同時也新增了很多生活實用詞彙,例如捷運,高鐵,智慧型手機,網路購物等字彙。提升外國學生在台灣生活交際時的溝通實用性。
試教一年後的成效
◎對學生的幫助:對話內容實用,容易學習。文法解說詳細,從功能瞭解句型的交際用法。說話能力及聽力大增。
◎對老師的幫助:語法介紹詳細而有系統,新的詞類分類減少學生學習時產生的偏誤,每課有清楚的活動目標和任務,加以詳細解說的教師手冊和教案示範,大大減少教師的備課時間。
教材介紹
◎全系列教材共6冊,為全方位訓練學生華語能力的教材。前3冊以口語訓練為主,後3冊則開始進入書面語訓練。
◎第1冊著重在實際日常生活對話運用
◎第2冊除了對話外,開始輔以短文閱讀
◎第3冊則從長篇對話進入書面語及篇章的訓練
◎第4冊維持對話與篇章兩種形式,擴展談論話題能力
◎第5、6冊則選才自真實語篇。涵蓋社會、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多元主題,拓展學生對不同語體、領域的語言認知與運用。
各冊教材分別包含課本、學生作業簿、教師手冊。1-2冊另外補充漢字練習本。
教材程度
本系列教材適合來臺學習華語學生,並適用於海外高中或大學學習華語的學生。1~6冊的程度規劃相當於CEFR的A1-C1等級或ACTFL的Superior等級。
教材特色
◎符合現代教學潮流,結合溝通式教學和任務導向學習,培養學生使用華語的能力。
◎每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自評表,幫助學習者瞭解自己是否達成學習目標。
◎課文緊貼日常生活真實情況,讓學習者在自然的語境下學習華語。
◎採用新思維漢語教學詞類架構及語法說明,有效防堵學習者偏誤產生。
◎語法說明包括語法功能、結構、語用、練習4個部分,輔助學習者正確地使用語言。
◎課室活動提供明確的學習目標、活動或任務,透過有趣的活動練習鞏固學習。
◎「文化點」輔以真實的照片,使學習者能深入瞭解臺灣當地社會文化。
◎提供線上輔助工具,協助教師課堂教學輔助及學習者之課後練習。

新、舊教材比較

項目 實用視聽華語 當代中文課程
教材程度 5冊 CEFR:A1-B2 ACTFL:Novice-Advanced 6冊 CEFR:A1-C1 ACTFL:Novice-Superior
生詞量 V1:499 (12課) V2:481 (13) V3:1195 (14) V4:1250 (14) V5:677 (20) V1:569 (15課) V2:633 (15) V3:843 (12) V4:942 (12) V5:1084 (10) V6:1200 (10)
語法條 V1:50 V2:41 V3:136 V4:119 V5:91 V1:73 V2:86 V3:87 V4:91 V5:129 V6:130
教學法 以結構為導向的學習 以溝通交際和任務為導向的學習(功能為導向)
語音標準 以普通話為標準國語 以臺灣標準「國語」為標準。 例如 1. 幾乎沒有兒化韻,例如,我們使用「哪裡、好玩、好好地」,而不使用「哪兒、好玩兒、好好兒地」。 2. 幾乎沒有輕聲詞,除了少數例外,如「謝謝、關係、東西」和親屬稱謂,如「爸爸、媽媽、姐姐」等等。
詞彙 每個詞有衍生詞 (有的非當課語義) 每課有補充詞+例句 區隔了詞、專有名稱(Names)和詞組(Phrases);每個成分都給予拼音和英文解釋(只針對當課的語義) 只針對當課詞進行練習,減少學生負擔
詞類 一般傳統教學詞類架構 採用鄧守信博士為華語教學所規劃的詞類架構,呈現出詞類與語法規則的對應,並有效防堵學習者的偏誤。
語法 只採結構解說和練習 語法解說詳細,語法項下包含功能、結構、用法、練習題四個部分,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學習。 文法結構介紹包含:否定及疑問句型,有效幫助熟稔活用於各種情況。 用法說明中詳盡解釋,並比較常見的文法錯誤。
課室活動 提供活動較少,增加教師備課時間 課室活動設計了明確的學習目標、活動和任務,讓學生寓學於樂。 減少教師備課時間
文化 文化單元呈現有趣的特殊文化特色,包含: 1. 中文成語、用語 2. 臺灣當地文化(排隊一窩蜂、捷運、垃圾車、youbike 、包粽包中、三貂角地名由來等) 3. 華人文化
發音 傳統發音練習(一開始直接操練發音) 從一到八課分別使用教過的生詞,帶領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發音和拼音學習。此方式可改善過去學生依賴拼音符號念讀字句,甚至有時拼音符號寫對了,發音還是不正確的缺點。
漢字介紹 從第一至第七課逐步介紹漢字書寫系統,提供學生基本的漢字知識
自我評估 每課末頁的自我評量表讓學生檢視學習目標及任務是否達成。
學生作業簿 無聽力練習,老師需自行準備 增加聽力練習
漢字簿 增加練習漢字機會
教師手冊 簡單說明 增加對生詞、語法及活動的說明,並提供教案參考。
編排方式 無循序漸進模式 拼音及英譯之輔助將逐步減少,第一冊前五課仍可藉由拼音輔助,第六課開始拼音及英譯置於課文及文法單元末,引導學生逐步減少對拼音的依賴而能獨立學習。
英文翻譯 採用貼近中文的直譯但符合英文文法的句型,幫助學生熟悉中文運用。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