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事務中心校園記者楊海容報導】當對生活周遭事物產生感觸,你會如何表現?是直接說、哼一段曲調,還是將它寫成一段隨筆小品?國文系系列講座「談隨筆寫作」邀請到作家舒羽與國文系李志宏教授對談,分享創作經驗。
舒老師從自己的隨筆集《流水》談起,認為許多人往往被傳統「起承轉合」的架構侷限,無法率性地創作;跳脫了框架,創作就能更具個人特色。《流水》正是與自我對話的成果,沒有固定的格式,只是個人情感的抒發。
舒老師自嘲,在創作時因為沒有「抱負」,相對也沒有「包袱」,時常是有感而發或紀錄生活中的點滴事物。演講中,舒老師也不時誦讀書中文章,表現創作情感。
面對李志宏教授問及人生態度對寫作有何影響,舒老師回答,「從小打下的閱讀基礎影響深遠,而當過主持人、經營過公司等經驗,擴展了自己的視野,成為寫作素材。」
看似率性的隨筆往往需要嚴肅的學識涵養,因此舒老師也希望學生能多豐富自己的見聞。最後,李教授希望舒老師能向學生關於寫作的建議,舒老師表示,「試著打破過往習慣的框架,不要被架構與主題侷限。展現自我的獨特性,因為真正的美往往是貼近生活的。」
國文系一年級陳同學表示,「舒老師的口條很流利,在朗讀時生動的呈現作品。他同時也認為,創作的精隨就在於貼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