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隨良師引領 不曾放下筆,只是誠懇地畫
受訪前仍從容地在宣紙上作畫,神情專注而投入,他是被稱為「全方位藝術家」的師大美術系49級校友鄭善禧。他畢生投入水墨畫和書法創作,1960年從師大美術系畢業,先後任教臺中師專和師大美術系,繪畫風格質樸、充滿拙趣,曾獲全省美展國畫組第一名、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和國家文藝獎等。
訪談中,鄭善禧氣色紅潤、精神爽朗,他回憶在師大求學期間的恩師,除了滿懷感念,更說自己「有幸生在如此輝煌的年代」,當時師資有的是從大陸來臺的書畫名家,有溥心畬教授、黃君璧教授,還有臺灣早期的傑出藝術家,如廖繼春教授、陳慧坤教授、林玉山教授、宗孝忱教授、馬白水教授和李澤藩教授,陣容幾乎可以寫成一部叢書!」
有了名師前輩,鄭善禧表示,他學到的不僅是各類畫作的表現技巧,也傳承師長們孜孜不倦的精神,畫筆一拿就超過一甲子,「我從來不知道畫畫能做什麼,只是不求目的、誠懇地畫著。」
鄭善禧回憶,他的許多老師即使已貴為大學教授,仍去旁聽其他大師的課,努力學習不同專長領域,他們的背影對同一堂課的學生來說,一直是種「無言的教育」,令他說什麼也不敢懈怠。
傳古作新的開創精神 創作臺灣風味的中國畫
鄭善禧發現,臺灣的自然風土與大陸不同,山勢渾圓、終年草木蒼鬱;山路上沒有身穿道袍的高士,只有一步一腳印、踏實耕作的農民,於是一改傳統國畫細膩的筆法,用豪勁的筆觸大面積塗抹畫紙,描繪他所領會到的臺灣山水。這種獨創的「臺灣山」畫法,不僅為水墨界提供一種嶄新視野,更寄託了鄭善禧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草根記憶和情感。
「我是沒有風格的風格!」鄭善禧為自己的畫下了註腳。他選擇以畫筆紀錄真實體驗的土地和人情。
「我一直是個乖乖聽話的師範生,規規矩矩地,什麼都學!」鄭善禧笑說,這或許與別人對他畫作中總充滿「創新」風格的印象不同,他卻認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創新常是延續傳統而來。連傳統我都快跟不上了,何來的反傳統?」無古不成今,他在上課時也常提醒學生,除了實質藝術表現,更重要的是作品背後所聯繫的土地、家庭和社會等傳統。
意誠心正的畫者 作畫不忘學「做人」
與他為師大所題的校訓「誠、正、勤、樸」四字相仿,鄭善禧在創作和教學上,亦秉持「重視品德和學問」的精神,帶領一代又一代學生精進自身修養,並教導他們用藝術表現個人哲學。
「寫生就是『格物致知』和『正心誠意』。創作之道也在求學問道,尊德性後正心誠意去思考,會發現一切都在天理中。」鄭善禧說,他畫畫無非是希望「學以致用」,將體會到的儒家處世之道保留在筆墨和色彩中。
百年樹人的使命感 用藝術回饋土地、社會
從大陸到臺灣後,鄭善禧就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他先後自臺南師專美術科和師大美術系畢業,畢業後即至臺中師專和師大美術系任教,超過半世紀的「老師」身份,作育英才無數,學生們後來也大都繼承師業,其中不乏成長為教授、系主任、院長和美術館館長等社會棟樑。
「我只是師大名徒,不是名師!」鄭善禧謙虛表示,自己有幸趕上大師林立、群星燦爛的年代,前輩們對學生、對繪畫、對教學的那份認真而盡責的態度,他全看在眼裡,「我只能戰戰兢兢、本本分分地學,希望傳承他們的『名家精神』,帶著學生繼續往前走。」
鄭善禧沒有一天敢忘記他的使命,六十多年來,他以自己對創作的熱情為燈,引領無數學子走過時代浪頭並找回初衷。他認為,藝術雖貴在創造、創新,但唯有先了解創作的歷史淵源,才會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能繼續開展的方向。
創意永遠來自傳統 鼓勵學生多閱讀來追隨大師風範
如何才能把握傳統精神,並加以創新呢?鄭善禧說,雖然大師已逝,但他們留下的作品卻成為我們追隨的目標,「學生應多利用時間到圖書館、博物館,閱讀前人畫冊、作品,且不要排斥任何一種風格,中西繪畫都要學。」他認為,書是最好的學習對象,圖書館裡充滿著「寶藏」,若能善加利用,將能在閱讀時了解中西名家的藝術標準,同時看見大師們恆久不滅的藝術家風範。
鄭善禧校友大事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