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事務中心校園記者廖婉雅/顏伶芳報導】「讓DFC成為臺灣孩子們一生一定要玩過的挑戰!」畢業於師大英語系97級,許芯瑋是Design For Change Taiwan (DFC)發起人,於5月14日回到母校與學弟妹分享她卸下教職、投身DFC之後,這些年來在臺灣推廣的成果。
許芯瑋曾經認為自己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英文老師。然而,當她到師大附中擔任代理英文老師、達到心目中曾經的理想後,卻覺得還缺少了什麼。於是對自己拋出大哉問:「教育是什麼?」這個問題令當時的她崩潰痛哭,開始尋找人生新的方向。
因緣際會在TED上聽到印度河濱學校校長吉蘭‧貝兒‧瑟吉(Kiran Bir Sethi)的演講,許芯瑋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瑟吉校長認為,應該要教導孩子發揮影響力,以「Design For Change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作為「知道」與「做到」之間的橋樑,創造主動學習的動機。而其中四個英文字母則組合成這個行動的口號「I can」。自2009年至今,DFC已在全球四十個國家,影響超過三千萬名孩子挑戰改變他們周遭的問題。
「把全世界當作課本,而不是把課本當作全世界。」這句話是許芯瑋聽完瑟吉校長演講後的感想。她在師大附中播下DFC的種子,鼓勵學生自主發覺並解決身邊的問題:有人想出廢物利用杯子做環保傘架,也有人錄製加油短片為癌症病童打氣。
其中一位患有妥瑞氏症學生則自製影片,希望幫助其他妥瑞兒早日脫離患病的低潮期。他表示:「DFC,使我得到的是一種全力以赴的態度,也使我對我未來的理想更確定,我想要研發出可以治療妥瑞氏症等腦神經疾病的藥物,希望能造福世界上因病痛所苦的人。」
DFC引導孩子「感受」身邊的問題,「想像」解決問題的創新方式,真正去「實踐」,最後,把自己改變世界的故事大聲說出來跟他人「分享」。藉由這樣的歷程培養孩子們的「同理心」、「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信心」。
秉持著發揚DFC的夢想,許芯瑋踏出附中,將理念傳遞到臺灣每所學校。起初她花光積蓄,寄出郵件到3492所學校;但除了一所北市大附小,全都石沉大海、杳無音訊。盪到谷底的她和瑟吉校長視訊、哭訴,校長告訴她:「從來沒有人說很容易,但是會很值得。」正是這句話給她再次站起來的動力。
如今,她是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理事長。2013年她總共講了140場演講和工作坊,2014年更增加到180場。目前一共蒐集到415則臺灣各地孩子響應DFC的故事,今年已舉辦至第五屆臺灣DFC挑戰。許芯瑋也持續鼓勵臺灣孩子:「在你所在的地方,運用你有的資源,做你能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