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1741人
圖 新聞投稿
2015-03-12
臺灣癌症之母 彭汪嘉康院士4/9蒞校演講
圖

你知道「天天5蔬果」、「蔬果彩虹5、7、9」等抗癌觀念是誰提出的,4/9通識中心將邀請臺灣癌症之母彭汪嘉康院士以「我的成長故事與科學家的角色及生涯」為題進行全校演說,分享女性科學家的奮鬥歷程,機會難得,歡迎校內外師長同學踴躍參與。


  彭汪嘉康院士是臺灣第一位到美國留學的女外科醫師,她自1956年於臺大醫學系畢業後前往美國進修,之後在美國國家衛生總署(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任職。彭汪院士在美國國家健康總署服務33年並擔任所屬國家腫瘤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細胞遺傳研究室主管,她成功證實人類腫瘤細胞起因於染色體的改變,並陸續發現白血病染色體的變異在幹細胞時期就已出現,甚至進一步從母親血液中判斷胎兒白血球及性別的可能性。1972年彭汪院士因為這個研究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獲得Arthur Flemming Award的外籍人士,從此聲名大噪。更由於她在腫瘤細胞遺傳染色體方面的傑出研究成果,於198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彭汪院士雖然在癌症研究闖出一片天,但她最大願望卻是當一位「醫師」,幫病人解決病痛。她回想1987年時,臺灣罹患癌症的人口不斷攀升,面對癌細胞這個新敵人,臺灣連一個腫瘤專科醫師都沒有,只能全盤照抄美國的治療方法。當時58歲的她,原本可退休享清福,卻決定重新回到醫院當實習醫師,考腫瘤內科醫師執照,她說「我既然決定回臺灣教別人,自己就要重新學一遍。」1993年,61歲的她告別先生及四個小孩,一人回臺建立臺灣的癌症治療方法。

  在她的努力下,臺灣癌症診斷及治療已不輸歐美先進國家,尤其在肺癌及肝癌的診斷上,有很大的突破,但治療方法仍有許多待突破之處,「癌細胞一直在變,目前仍沒有任何藥可以殺死癌細胞,包括最新的標靶治療,都無法根治癌症。」面對詭譎多變的癌細胞,彭汪院土坦言:「惟一的方法就是與它和平共處。」

  彭汪院土已年過八十,問她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她說:「繼續看診。」她強調,病人是最好的老師,病人看不好,做再多研究也沒用,持續建立臺灣外科及腦腫瘤專科制度,讓病人都能得到適切照顧。

演講資訊
時間:4/9(四)上午10:10-12:00
地點:校本部禮堂
講師:彭汪嘉康院士
講題:我的成長故事與科學家的角色及生涯
活動報名網址: http://www.ntnu.edu.tw/aa/aa5/acty/a5.html


彭汪嘉康院士檔案
學歷:臺大醫學系畢
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萬芳醫學中心癌症中心主任
經歷: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細胞遺傳部主任、中研院生醫所臨床研究中心主任、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
成就:臺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全球第一位發現血癌染色體變異的研究員、首位
獲得美國亞瑟.佛萊明獎(Arthur Flemming Award)的女性、第一屆臺灣
傑出女科學家獎、臺灣大學首位女性榮譽博士

引用資料來源
1.第一屆台灣女科學家「傑出獎」得主-彭汪嘉康簡介。
資料來源http://wcscamp-register.com/wcs_web/wcs_scientists_2008.html

2.邱玉珍(2012,01月06日)台灣癌症之母彭汪嘉康 80歲心願:繼續看診。中時電子報。
資料來源http://mag.chinatimes.com/print.aspx?artid=11980
3.圖片來源http://img.epochtimes.com/i6/801281402481538.jpg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