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事務中心羅雅璿報導】十七歲時的你,是否曾想過要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2月2日下午,當全國半數以上的高中生都在與學測最後一科考試奮鬥,兩位建中學生正和作家祁立峰分享彼此對奇幻文學的看法,關於想像如何落實成文字與人生。
由師大全球華文寫作中心主辦的「紅樓文學沙龍」至今已辦至第四場,這次以「奇幻文學與後神話創作」為題,請到建中校友、現任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祁立峰,與兩位建中學弟針對小說創作進行一場跨世代的文學對話。
歷年來,建中人文社會班的同學高二時皆必須發表一則個人或小組「專題」;而因為專題本身的「開放性」,允許學生能自行決定研究範疇,自小便喜愛奇幻文學的林翔和涂宇廷同學原本都打算寫一部長篇小說。
林翔同學說,因為受小說《波西傑克森》影響,他也嘗試架構出一個混融東西方神祇的奇幻世界。但當他小說的第一章已達一萬字,「知道自己不可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所以他已將專題題目更改,結構龐大的後神話小說目前則尚在醞釀中。
作家祁立峰對此提出建議:「可以試著寫出故事中幾個精彩的片段或衝突點,先凝聚成幾個焦點後再來構思如何向外延展,否則,你的創作可能永遠只會停留在構思階段。」國文系副教授徐國能也舉世界名著《飄》中郝思嘉說的一句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鼓勵他繼續寫,「因為小說永遠沒有寫完的時候」。
涂宇廷同學則提起自己正在構思的一部奇幻小說,「我常會想,為什麼一個人即使很難過,過了一段時間後心情仍會慢慢恢復?」他說,他以此為出發點重新架構了一個世界「負域」,在這個世界裡,人類的各種負面情緒盛裝在一個個容器內,以此維持身心靈的平衡。
涂同學說,他已經為這個故事想出「三部曲」,作家祁立峰認為這與電影《顛倒世界》相似,帶有「反烏托邦」式的辯證思考,建議可用「正反合」的架構完成。
「比較需要費心經營的是,小說中專有名詞的解釋問題。如何能讓讀者在閱讀時,不被故事裡新創的事物困惑?」祁立峰建議,除了考慮用人物對話解釋以外,還可加強對現實生活各項細節的描寫能力,「以細節提供讀者線索,帶領他們進入你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