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1996人
圖 新聞投稿
2014-12-22
影音》愛、自由與正義的思辨之旅 與胡晴舫探索價值邊界
圖
圖
圖

【公共事務中心羅雅璿/吳芊儀報導】當國界成為一種「鄉愁」,你是否願意擁抱這個世界?這是旅外作家胡晴舫拋給聽眾的疑問。12月17日下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華文寫作中心舉辦第三場文學相對論講座,邀請到作家胡晴舫與學生暢談愛、自由與正義的邊界。

全球華文寫作中心和通識教育中心合作,這次以「愛、自由與正義──一場超越在地視野的對話」為題,由師大國文系副教授劉滄龍擔任主持人,和作家胡晴舫對談。講座尚未開始,現場已擠滿聽眾,盛況空前。

長年在國外,目前旅居紐約和巴黎的胡晴舫,一身黑色大衣,俐落裝束襯出她修長的身形。談起自己探索世界的契機,她回憶道:「那是某年暑假,我一個人到柏林。我到那時才對自我位置和文化根基豁然理解。」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興趣的胡晴舫,大學畢業那年碰上臺北政治改革,社會的急速變遷與課本上那套「冷戰下的思維」截然不同,激起她一股「衝出去的能量」。

「那時,世界為我開展,我也擁抱世界!」當年,跟上解嚴後全球化浪潮的胡晴舫,開始「往外跑」;只是,雖然世界版圖在她面前,仍有許多禁忌般的限制使她無法自由,「護照上說我不能到共產國家旅行」。胡晴舫笑說,即使到今天,柏林圍牆已倒下、世界早已進入「全球溶解」的時代,許多人在面對和自己價值或信仰不同的人時,衝突和摧毀並沒有停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股市大崩盤,連帶影響到全球經濟;在柏林,50萬人上街抗議,高喊『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胡晴舫追憶著歷史,認為那是最早一次關於「世代正義」的「青年奪權」運動,「眾人捍衛他們所信仰的進步價值,以『愛』之名,相信他們能改變社會」。就像柏林圍牆對她來說並不代表「專制」,而是一群人真心相信「共產主義」這種社會制度。

「文學與宗教最大的不同是,文學不假設世界上有聖徒或蕩婦,完全包容人的墮落、讓人有轉圜的空間,是一種生命的救贖。」胡晴舫希望社會能像文學一樣「一視同仁」,包容現在的年輕人,把他們當成年人看,讓他們能放心享受「特權」,勇敢嘗試生命的各種型態。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