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事務中心郭芳瑄/許羿雯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華文寫作中心於12月1日舉辦第一次「文學相對論」系列講座「校園人權、歷史與文學──談臺灣第一部學運小說《臺北戀人》」,邀請報導文學作家藍博洲與師大學生一同討論歷史書寫與面對歷史的態度。
小說《臺北戀人》背景立基在1949年4月6日發生的學生運動「四六事件」。作家藍博洲長期採集當事人及相關人物的口述證言,試圖以小說「全面呈現四六事件的意義」。另外,《臺北戀人》也用單純愛情包裝嚴肅議題,將複雜的歷史簡單呈現。
藍博洲先生感嘆「歷史課本很關鍵的一頁被撕掉了」,他認為四六事件是學生運動的先驅,而且「至今的臺灣仍未超越當年立下的障礙」。藍博洲先生指出,歷史與未來並非毫無關聯,而是緊密連結的;雖然每個時代的表現不同,但當我們將太陽花學運與當年四六事件相比,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國文107許慕容表示:「感謝老師讓我們知道,並填補那段空白的歷史。之前有修過報導文學相關的課程,老師曾說報導文學的核心就是『真實』,很欣賞老師以虛構人物描述真實事件。」
四六事件起於1948年,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現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核心,串聯國立臺灣大學,進行以「救苦、救難、救飢荒」為主要訴求的「反飢餓鬥爭」。之後,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下令肅清學運,1949年4月6日軍警包圍兩校宿舍,逮捕學生。原為激進領頭羊的師大,就此趨向保守。另外,除《臺北戀人》之外,藍博洲先生分別以《天未亮》與《麥浪歌詠隊》二書,追憶師大與臺大在四六事件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