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事務中心林信穎/顏如玉採訪報導】是什麼樣的講座,能讓聽眾玩得不亦樂乎?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人教育中心之邀,11月18日,臺灣外展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廖炳煌以「冒險,才能看見自己──體驗教育幕後推手的生命故事」為題,以實作帶領師大同學親身「體驗教育」。
廖炳煌捨棄傳統講述法,以活動方式帶出主題:將場地中的椅子撤至兩旁,請100多位學生圍成一圈,挑戰互相拍肩的傳遞速度。從第一次的一分二十秒,經過同學熱烈地討論發表、積極改進,在第六次時達到七秒傳完一圈的紀錄。
廖炳煌提問學生當下的感受,有的人回答「突破自我」,或表示「超越之前的紀錄」。廖執行長說,「記住這個感覺,把這個感覺找到,這是年輕的夥伴應該做到的。」鼓勵同學在服務學習中,勇敢跨出關鍵一步,「跨出那一步,之後做很多事都可以。」
廖執行長又以拼積木的分組競賽,釐清同學對服務學習的迷思。「服務學習是埋頭做,還是先問要做什麼?」他強調,服務學習應先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多花時間去澄清」,再作後續的行動。
接著,廖炳煌秀出臺南市北門區的照片,並請學生繪畫海報,呈現看到的事實,及聯想到的概念。公領106蘇郁涵表示,這讓她思考照片的真實性,照片是否只是攝影者對於某種想法的再現。
最後,廖炳煌提到,「服務學習」是先找到主題、接著找到問題,深入研究後再思考解決方案。他以「做中學」方式,充分展現體驗教育的精神,鼓勵同學能運用在服務學習上。
公領106黃甯表示,拼積木讓她體驗到「做中學」,在想法上也有很多收穫與進步,認為這是一場有趣的講座。面對未來的服務學習,她學到能夠看見事件背後的問題,並且反問自己是否因為這些學習,而變得有什麼不一樣。
「冒險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體驗教育(experimental education)始於二戰時期,德國的一位教師科翰,創立了「Gordonstoun School」,培訓年輕海員在海上的生存能力,與危險發生時的生存技巧。體驗教育的創意和方式,吸引廖炳煌在2006年將這樣的教育概念引進臺灣,並在宏碁的贊助下,於桃園設立了龍潭渴望園區,成為臺灣體驗教育的開創者。
服務學習課程(一)為必修0學分,每學年開設服務學習知能講座,畢業前學生至少參與3門服務學習知能講座及繳交心得報告,並經審核通過後,始得畢業。詳情請參閱全人教育中心網站:http://holistic.sa.ntnu.edu.tw/files/15-1007-1469,c123-1.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