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事務中心葉霈萱報導】「我認為,口譯就是一種溝通。」剛獲得第5屆「海峽兩岸口譯大賽」特等獎的張家福很開心說。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的他,如何以沈穩表現、自信流暢的翻譯,打敗其他24名參賽者?張家福謙虛分享經驗,自己只是在對的時間,以最好的狀態迎戰,「其實就是很幸運啦!」
從小念雙語幼稚園的張家福,很早接觸英語環境,所以英文一直是他「還算不錯」的科目。就讀建國中學時,他唸的是人數較少的第一類組,又不想和大家一樣讀商管科系,於是選擇更少人念的文學科系,「這樣最酷呀!」張家福笑說。
在臺灣大學外文系唸書時,選修了「中英翻譯學分學程」,張家福才正式接觸翻譯領域。他說,一開始覺得,口譯像是讓大腦快速轉換、特別的遊戲,很新鮮;後來沒想到愈來愈難,但是已經產生了興趣,因此還是決定專攻口譯,畢業後更考進師大翻譯所就讀。
大學開始,就聽教授鼓勵大家報名口譯大賽,張家福坦白說,自己原本不感興趣,因為覺得口譯的本質比較像是『溝通』,但比賽難免會有些綜藝、炫技的成分。但升上碩三,也通過口譯員最重視的「專業考」,才以較沒壓力、輕鬆的心情參賽。而大賽中選手們臥虎藏龍,原本只爭取前5名,沒想到會獲得第1名。
談到賽前的準備,張家福指出,像這次大賽主題是「科技與生活」,他和同學組成小型讀書會,腦力激盪相關議題,像近來流行的3D列印、互聯網等,再去找有趣的英文文章閱讀、研究,補充字彙量。另外,曾參賽的學長建議「從句子準備起」,主題中有些常用的句子和說法,可以先想好處理對策,比賽時就能信手拈來。
比賽分為「主旨口譯」、「會譯口譯」、「對話口譯」三部份,張家福指出,主旨口譯時,不能帶筆跟筆記本,很沒安全感,所以要學著相信大腦,而翻譯時只能講45秒的英文,也要學會「去蕪存菁」,剔除跟主旨無關的資訊。
在會議口譯中,張家福發現了題目共同難點-很長的句子和華麗的詞語包裝,像自己就碰到” How do two brain cell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nowadays? With a Cell phone!”句子,就像玩文字遊戲,「其實主旨就是『兩人怎麼互相溝通』,要學著跳脫字面、拆解長句。」
對話口譯時,其他選手碰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文言文詩句,張家福說,自己很幸運的,沒遇到艱深題目;但他的題目是新興名詞「協同消費」,因為不了解意義,讓他有些不知所措。原本認為是團購行為,翻譯時才知道是「以物易物」概念,張家福便以冷靜沈著的態度,轉換詞句、翻譯出來。
這次和大陸學生交手,張家福說,他很佩服有些大陸學生,他們的優勢在於筆記功夫扎實、轉換能力很好,但因文化、國情不同,比較習慣「貼著翻」,翻譯句中每一個字。
張家福強調,臺灣學生的最大優勢,就是靈活表達跟親和力,長的句子能用更貼切的方法表達,但劣勢在於臺灣學生較容易害怕、妄自菲薄。張家福也勉勵學弟妹,「臺灣學生有自己的特質,不用害怕!」
「隔行如隔山,一場活動中,口譯員有時可能是最外行的。」張家福認為,口譯中最困難、重要的部分,在於面對不熟悉的主題時,口譯員要如何掌握背景資料,然後傳達正確資訊給雙方;以及口譯時要怎麼拿捏分寸、技巧要如何運用在在實戰中等,張家福說,他自己從師大翻譯所的課程中學到很多。
他提到,翻譯所的課程比較實務導向,所以學習到的東西很實際,可以用在未來職場工作中,像教授每週會安排不同領域主題的文章,讓大家接觸;還有教授一直強調,「不要被句子困住」,要翻出主旨。
而談到面對口譯的態度,張家福引用比賽中評審的一句話,「口譯員應該要是一個隱形人,但又不能是一臺機器」,要扮演協助雙方溝通的角色,不能太過突出,但也要抓到語言中的人情味,不能太像翻譯機器,要發揮溝通的誠意。
張家福也說,口譯工作是需要高度專注、投入的,壓力會很大;但每次都會接觸不同領域、不同人,這也是口譯迷人、有趣的地方。
「持之以恆必有收獲」是現在張家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他說自己越來越了解「累積」的重要性,累積才能培養程度。最後,他也鼓勵學弟妹們多體驗、多累積,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都是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