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事務中心徐雅薇/李作珩報導】職場上競爭激烈,唯有在人群中發言及演說的自信,可為自己加分。專業講師羅鈞鴻10月22日到師大演講,引導國文系學生透過各種演說技巧練習,用身體帶動聲音,甚至勇敢站在臺上,表現自我。
完美的口語表達能力,絕非一蹴可及,必須透過不斷練習才能成功。出社會後,許多機會只有一次,像是上臺報告、應徵面試、與客戶談案子等,為了未來各種重要的時刻,講師羅鈞鴻強調:「聲音沒有好不好聽,只有適不適合」。
聲音表達訓練課程講師羅鈞鴻暢談如何創造表達「聲」命力,他說,一個人說話的態度,反映了身體狀況、情緒和性格。當發現雙方說話態度不同,自己要適時調整,才不會連不上線,影響溝通品質。
羅鈞鴻認為,聲音語調包含了「喜、怒、哀、樂」四種,「喜」的聲音單字音長、語速慢,感覺溫順;「怒」單字音短、重音多,像領導人;「哀」語句綿延、帶著殘韻,就像專家,卻令人覺得有心機;「樂」能緩和氣氛。
羅講師舉例,有次搭計程車,司機面無表情,全程一言不語,令人覺得受冷落,而這些肢體動作,通常不會自覺,對方卻感受很多。
培養面對人群說話的技巧,有助於人際關係培養、建立自信心,羅講師提到掌握「音量、音階和音長」三元素,練習用身體帶動聲音,以眼神為引路,可讓聲音更加分
他常聽店員喊出音調略帶含糊的促銷臺詞,夾雜唱歌,讓人覺得太老練、沒誠意,反而失去效果。音量的實虛,可判斷個性內斂或自信。適當的音階能正確表達情緒,說話時多用不同音調,才不會讓人無趣,講師也提到,有了負面情緒,不要有苦不敢言,適當表達才能展現自我,避免一再受委屈。
上完兩堂課,國文系105級王治平說:「講師演講內容很有條理,讓人了解聲音表現和人際關係的關聯,對日後學習、面試幫助很大,也更了解不同情況下,該用什麼方式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