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中有樂、樂中有詩」對余光中教授的詩而言,這是最佳的註腳。他的詩作蘊含強烈的歌唱性,除了有濃郁的情,文字背後彷彿就與音樂有著深刻的默契。同時,余光中教授強調「詩歌本是一體」,詩本身就是一種可吟唱的體裁,中國古代宋詞,就是為音樂填入文字而成為詞;西方古老的藝術哲學中,詩、音樂、藝術也同樣密不可分。
「香港週 2014」以「香港民俗文化‧文學足跡」為主題,展演節目之一即是《詩人的繆思──余光中詩歌音樂會》,以 14 首余光中的詩作,邀請中港臺三地作曲家創作或編曲,由香港聲樂家柯大衛、嚴翊樺、劉韻、關傑明演唱,由臺北愛樂電臺資深節目製作與主持人邢子青擔任朗讀。
師大音樂系趙菁文教授獲香港華意堂藝術策畫之委託,以余光中的詩《你想做人魚嗎?》為此次演出創作一首新作,也是代表臺灣的委託創作,另一新作則由香港作曲家陳偉光譜曲的《矛盾世界》,皆為世界首演。其他曲目包含由音樂系資深教授陳茂萱譜曲的《踢踢踏》,以及《鄉愁四韻》的三個不同版本,包括羅大佑、楊弦、與音樂系教授金希文在不同時期的譜曲。
音樂系趙菁文教授之新作,邀請音樂系教授女高音王望舒,偕同女中音陳珏安、鋼琴蔡孟慈一同演出。《你想做人魚嗎?》此詩作就鑲嵌在屏東海生館入口牆上!「大家來海生館,都會希望自己變成一條魚。」余光中詩作寫著:「浪花的琉璃門一推就開了,下來吧,向陸地請假,來海底。」趙菁文表示,這首詩前兩句「你知道山高不及海深嗎?你知道地廣不及海闊嗎?」,已有著余光中特有的音樂性,她認為:「不該以音樂來為詩伴奏,更不該以詩為音樂說話,音樂跟詩是獨立創作,互相演繹,無限想像空間的創造,並把限制轉化成創意,而成更高層次的藝術作品。」歌者演唱時,還須演奏兒童玩具鈴,更增添詩中的童趣。
余光中教授1928年生於南京,20歲遷居臺灣,曾於師大、政大任教,1974年至1985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目前已居住在高雄30多年。他曾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其作品充滿對兩岸三地的感情。「與永恆拔河」是他秉持的重要信念,身為創作者,時時刻刻要用心檢視自己的作品可否傳世後人;而文學與音樂結合,以詩歌的方式呈現,凝鍊了時間與空間的藝術,促使文化的接近及內涵的提升,正體現了永恆不朽的價值。
10月24、25日《余光中詩歌音樂會》,在誠品松菸店的表演廳舉行,以余光中的文字,貫穿兩岸三地作曲家於30多年間以詩譜成的曲,讓觀眾體驗「詩中有樂、樂中有詩」的美好與曼妙。
資料來源:音樂學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