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513人
圖 新聞投稿
2014-06-12
修畫如辦案 名畫復活了
圖
修復陳澄波名畫「綠瓶九朵花」(顏料缺損處填充整形)
圖
台師大文保中心修復敦煌研究院委託重要早期壁畫臨摹作品情況。
圖
台師大文保中心、台科大色彩科技研究中心等單位,合作修復台北市立美術館藏台灣膠彩畫家林之助的《小閑》。(

修畫如辦案 名畫復活了

年代久遠、保存不佳的藝術品,一旦出現毀損、顏料剝落、長黴等「症狀」,便需要修復師出手相救。台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就像藝術品的急診室,曾修復畢卡索、雷諾瓦、張大千等名家畫作,去年還有遠從敦煌莫高窟前來修復的壁畫臨摹畫作,更肩負陳澄波畫作文件修復工程,讓這些作品在台、日、中國舉辦的「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閃亮登台。

敦煌古物登門求救

台師大「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簡稱文保中心)2009年成立,接受國內外美術館及私人收藏家委託。近兩年,文保中心與中國敦煌研究院簽署文化交流,進行文物修復與人才交流培育計畫。此外,也和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系張維敦教授合作,將刑事辦案的「鑑識科學」技術運用在畫作修復上。

去年敦煌委託李其瓊1955年臨摹的《夜半瑜城》、董希文1944年臨摹的《薩埵那飼虎圖》及李浴1945年臨摹的《得眼林故事》,尺幅不小,《得眼林故事》更長達581公分,畫作攤開來幾乎占滿工作室。

文保中心主任張元鳳說,大作品修復不易、褶痕嚴重導致顏料脫落,此外臨摹者連壁畫上的汙垢都畫進去,「我們得用科學儀器檢測,才能分辨究竟是顏料畫的汙垢,還是真的汙垢」,這都是修復上的挑戰。

陳澄波名畫起死回生

敦煌石窟內的壁畫、雕塑等為研究中國建築、生活變遷的重要史料,然而在惡劣的沙漠環境下保存不易,又染上被稱為「壁畫中的癌症」之「酥鹼病變」,導致石窟內壁畫脫落甚至剩下空岩壁。1940年代開始有專家前往從事臨摹和保存工作,造就敦煌研究院於壁畫修復上的先鋒地位,與台師大專長的繪畫修復互補。

此外,文保中心花了3年時間,修復陳澄波36件油畫、素描、水彩、水墨、書法等近千件紙質作品,包括獄中遺書和行刑遇難血衣,邀請東京藝術大學和國外織品修復專家協助。張元鳳解釋,畫作嚴重黃化、長斑、蟲咬、邊角碎裂等,「送來時已呈現危險狀況」。這段修復過程也在上海、東京同步推出的「修復展」中呈現。

打破師徒制 建立修復資料庫

台師大文保中心目前編制8至10人,占地100坪,設有雙重保全系統,室內嚴格管控恆溫恆溼環境,主要工作區為榻榻米,各個工作台上分別有不同媒材的畫作修復中。當文物進了工作室,第一件事就是先檢視登錄,就像作體檢,先替文物拍照、校色或用高倍率顯微鏡,檢查作品表面是否有黴菌、昆蟲排泄物等。

經過繁瑣且冗長的修復過程後,還有一份完整報告書將修復細節一一建檔,將隨著畫作送回原處。

文保中心主任張元鳳認為,台灣的修復領域還有長遠的路要走,例如建立科學化的作業流程與機制,「跳脫過去師徒制祕方不公開觀念,公開透明以防人為疏失造成不慎損毀。」更重要的是建置台灣藝術文物修復資料庫,「修復過程中,可以讓我們認識一位藝術家的風格、常用顏料、色彩偏好等個人的創作語彙,就像DNA,這樣的資料庫若能建立起來,有助於進一步認識藝術家,甚至運用在畫作鑑定上。」

張元鳳指出,多年前台師大曾以畫作鑑定的專業知識,協助中央警察大學破獲偽畫集團,假畫對象包括李梅樹等人,從此建立雙方合作關係,如去年將李昌鈺倡導的「鑑識科學」技術,運用在陳澄波油畫作品材質的檢測分析上,「刑事鑑識分析與文物修復檢測有許多相似處,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亞洲繪畫材料分析檢測中心。」
原文: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