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582人
圖 新聞投稿
2014-06-07
影音》第14屆傑出校友》紀惠容:從記者到社福 創造無數人幸福
圖
圖
圖
出身師大社教系新聞組 投入社福二十餘年

  紀惠容,現任財團法人勵馨基金會執行長,是師大社會教育學系新聞組72級校友。秉持著愛心與信念,她投入「社會福利」領域逾二十年,從早期的「反雛妓運動」到近年推動「兒少性交易防制條例」、倡導「終止性暴力」等,都有她積極替「弱勢者」發聲的身影,陪伴過無數受傷的女性,也為他人添增了不少「幸福」。
  顛覆一般人對「非營利組織」的刻板印象,她將「勵馨」經營得有聲有色,屢屢帶領團隊得獎,如2004年的「亞太NGO卓越獎」、2005年的國際Changemakers Innovation Award首獎,個人則獲頒2005年的世界兒童獎章「凱洛格兒童發展獎」、2007年「臺灣企業獎」最佳管理人等,對她而言,人生不只是以「賺錢」為目標,創造他人的幸福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笑容可掬、親和力百分百的紀惠容,身懷偉大的夢想-她想要「改造社會」,把整個社會的態度、習慣、文化和行為都徹底地改頭換面,因此放棄了當年安穩的國小音樂老師職位,以進入媒體為目標,報考「師大社會教育系新聞組」,畢業後到中國時報,開啟長達七年的記者生涯。
  在報社工作時期,正好是臺灣民主化最激烈的歷程,她見證了社會的脈動與翻轉,但也逐漸發現,媒體雖然能夠影響社會,同時也「拆毀」了需被關注的議題,於是她決定出國充實自己,在美國瓦爾帕萊索大學進修熱愛的音樂。就在此時,勵馨基金會前執行長梁望惠找上門,邀她一起投身社會運動。
  擔任記者時,紀惠容曾採訪過剛萌芽的勵馨,並深深為這個組織感動,於是答應了梁望惠,返臺加入「反雛妓運動」。回想起當時情景,她嘴角微微揚起:「原本我只答應試試看,做一年就好,沒想到一待就超過二十一年。」

感念師大恩情 將新聞學應用到社福

  自從接手勵馨基金會以來,紀惠容將原本7人的小團體,擴張成規模超過400人的龐大組織。經營一個「非營利的社福機構」並不容易,她把從師大得到的「養分」、學到各種的「新聞策略」實際運用在勵馨上,利用媒體倡導議題、呼籲社會關注,成功地替女性發聲。
  社教系的養成讓她收穫良多,改變了看待社會的眼光,她說:「身為社教系的新聞組,新聞可不是為了新聞而新聞,而是為了社會教育!社教系出來的媒體人絕不只是無聊地『扒糞』而已!」她也很感念師大,讓她能夠進入新聞圈、一窺媒體生態。
  就讀師大期間,「老師」是影響紀惠容最大的一群人,緬懷起校園時光:「老師們都十分關懷學生,還會邀請我們去他家吃飯呢!」她和老師們感情篤厚,甚至到報業工作後,遇到難題,還會緊急打電話向老師求救,「當時教新聞英語的楊月蓀老師、新聞倫理的黃肇松老師以及馬驥伸老師,都是我的貴人。」

服務與倡議並行 勵馨改變了社會
  
  辦公室內擺放著許多義賣商品,像是「勵馨娃娃」、舞臺劇「陰道的獨白」周邊商品、受害少女手繪的帆布鞋等,記錄著紀惠容一路走來的足跡,她始終秉持著「讓他人因我得福」的信念,相信人生不只為「獲利」,參與非政府組織(NGO)、非營利組織(NPO),幫助人、使別人幸福,更促使環境改變,就是件有意義、值得投入的事。
  勵馨基金會從早期關注「少女反雛妓運動」到近年的「少女性侵害、性交易、家庭暴力、少女人權、人口販賣、中輟非行、未婚懷孕」等議題,推動包括「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等法律,看似成功平坦的道路,其實紀惠容在過程中不斷碰壁、反省,如何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並把經營方針分為五階段。
  從最初設立的少女中途之家「勵馨園」開始,提供一個愛與溫暖的空間給不幸少女;第二階段以「反雛妓」運動為主,舉辦「反雛妓華西街萬人慢跑活動」,喚起大眾對孩童人權的重視;第三階段則從服務「女孩」深入到「婦女」,擴大服務範圍;第四階段打破一般機構「上對下」的服務方式,脫離純粹「保護者」的角色,以女性「充權」(empower)為目標,舉辦臺灣女兒節,協助婦女就業,使女人透過本身的力量自立;現階段積極地推行「V系列」反暴力活動,包括:
演出舞臺劇「陰道的獨白」,提供服務對象自主發聲的管道,以及舉行V-Men活動,讓男性穿高跟鞋參加越野賽等,終極任務是「終止性別暴力、共創性別公義的社會」。
  擁有多年的服務經驗,她強調,服務之前要先培養「分析社會」的能力,例如「社會學」相關的背景,進而知道如何去「回應」社會,她會依照個案的需求,一一突破、解套「壓力來源」,而不只是簡單地複製西方經驗,像是臺灣的家暴問題根本源自「男性對女性不夠尊重」,就要從議題的上游逐層解決。每當她看到服務對象擁抱了新生命,甚至整個社會因此改變,就是最欣喜的時刻:「我會覺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義。」
面對難關 沉澱後再出發
  為女性倡議和服務,紀惠容擁有「女強人」般的形象,然而這條路充滿艱辛,不時會被碎石絆倒,「信仰」是她面對困難時最大的支柱,使她不再感到害怕。遇到困難時,總會先沉澱一番,讓自己用更高的眼界看待問題,再分別找尋盲點、盤點資源,然後突破、克服,就能往前邁進一步。
  身為執行長,領導超過400人的基金會,她坦承,管理人員曾經讓她感到挫敗,對從沒有「商管」或「人力資源管理」背景的她而言,最大難題就是如何「有效溝通」與「培育人才」。後來她逐漸克服難關,營造出讓工作人員「願意」奉獻的環境,管理之道才慢慢上手。
  紀惠容表示,每天面對大量的工作、會議,看似「犧牲」了不少時間,其實都是她心甘情願的選擇。然而,即便有著「滿檔」的行程,她也不忘休閒時光:「所以我常常『離開』工作崗位,給自己來場小旅行!」她認為,擁有「自己的空間」很重要,透過獨處、沉澱心思,才會有足夠的自省能力和覺察力,否則很容易成為一個只會壓迫自己和別人的「領導者」。
「其實我每天都在期待早點能退休!」現在的她積極培育人才,尋找適合的接班人,讓勵馨不能「非『紀』不可」,才能放心地離開「執行長」職位。事實上,她早就開始盤算退休生涯:關懷環境議題(加入荒野保護協會)、恣意地繪畫以及徜徉在音樂世界等,終年忙碌的她從未忘卻對藝術的喜好:「我好久沒有彈鋼琴跟畫畫了呢!」

年輕人要拓展視野 追尋有意義的志向

  紀惠容覺得「在師大念書真的很幸福」,她鼓勵學弟妹們不要把自己侷限在框架內,別忘了抬頭看看書本外的世界,像是參與社團活動、多跟老師們聊天等,都能拓展自身的視野。年輕人找尋人生中「有意義」的事很重要,如果有心投入「非營利組織」或「非政府組織」,她建議,應先詳細蒐集資料、了解該組織,是否和自己志向吻合,才不會和期待有落差。
  從國小音樂老師到社教系新聞組、從中國時報記者到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走的路是將人生發揮在「助人」,把所學應用在經營「社福組織」上,改變的不只是無數女性的命運,還有社會對弱勢者議題的觀念,並促成修法,成為推動「社會教育」的實踐者。她圓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用「愛與信念」鋪成的道路!
文字採訪:許紹萱
影音採訪:廖予婷、王喆宣
音樂提供:亞洲流行音樂辦公室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