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892人
圖 新聞投稿
2014-06-03
梁實秋故居文物6/3開展 一代大師風華再現
圖
圖
圖
【總務處及圖書館提供】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已故文學大師梁實秋故居文物展,6月3日在臺北市雲和街舉辦開幕記者會,臺灣師範大學展示梁實秋生前的手稿、著作等文物,讓民眾可親炙大師風采。

  中國近代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浙江省錢塘縣人,1903年於北京出生長大,從清華學校中等科畢業後,1923年8月赴美留學,先後進入科羅拉多大學與哈佛大學深造。1949年,當時本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劉真院長特聘梁實秋先生為英語系專任教授、繼而擔任系主任與文學院院長等職務,後於1966年退休。梁先生在師大服務17年,建立一年級英文統一考試制度、編修大一英文教科書、創立英語教學中心及國語教學中心、建立國文研究所與英文研究所等,對提升中文和外文的研究扮演重要的角色。

  「梁實秋故居」為梁實秋先生一生眾多居住空間之一,故居建於1933年間,日治時期地址為「古亭町204番地」,最早是臺北高等學校英語教授富田義介宿舍,光復後改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教職員宿舍,陸續為臺師大數學系前主任張儒林教授、英語系前主任甯杼教授等學者入住使用,梁實秋先生於1952年入住,亦為梁先生來臺後的第一間職務宿舍,極具歷史價值與意義。

  在臺期間,梁實秋先生換過許多居所,多數已拆遷不復當年樣貌,雲和街11號梁實秋先生故居,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於2003年通過決議為歷史建築,其指定理由為:一、梁實秋先生作育英才無數,尤其主編英漢辭典與中學英文課本,引進KK音標,影響深遠。其散文集膾炙人口,所譯莎士比亞全集更提升國人對西洋文學之鑑賞水準;二、本建物以日式木構夾處於鬧市中,獨具風味,具保存價值。故自2005年起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行梁實秋故居調查研究,並於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間,請專業文物修復師修復並保持故居基本風貌,故居蛻變令人引頸期待。

  梁實秋先生在臺師大舉凡17年,一面教學、一面擔任行政工作,同時持續翻譯與創作不懈,毅力驚人。為紀念梁實秋先生對散文及翻譯之貢獻,余光中先生與中華日報副刊主編也是九歌出版社創辦人蔡文甫先生發起「梁實秋文學獎」,為臺灣第一個以文學家為名的文學獎,舉辦二十五屆之後,由於梁先生和臺師大的淵源關係,本校自去年起接下重擔繼續辦理,以持續鼓勵散文創作、發掘翻譯人才。

  為使更多民眾能一睹大師文采以及見證大師珍藏,自今(2014)年6月起,臺師大將梁實秋先生特藏文物,包含大師手稿、照片、著作以及翻譯作品…等珍貴資料納入故居內外,故居規劃六大主題,分別介紹此故居的修復過程、梁實秋生平、梁實秋的成就與貢獻、梁實秋與臺師大、以及梁先生最著名的雅舍小品與莎士比亞譯本,亦展示梁先生手稿與書信,同時於室外增設雅舍小徑,不定期更新主題,與民眾分享梁先生的作品與生活,讓民眾更能感受梁實秋先生雋永深刻的文化藝術氣息。

  本校於6月3日上午10時,舉辦梁實秋故居文物展示開幕典禮,由張國恩校長主持,並邀請「梁實秋文學獎」重量級評審張曉風教授、雷驤教授、梁欣榮教授等當代知名作家學者,以及李瑞騰教授、楊儒賓教授、方聖平教授等貴賓參加,在多位嘉賓見證下正式開展,並於儀式後導覽故居及展示梁先生相關文物與簡介海報。歷經80年歲月滄桑,梁實秋先生故居經典真跡寫實紀錄大師風華,人文薈萃的故居將薰陶更多的莘莘學子,讓一代文學大師的風采亙古綿延。

  在師大戮力推動下,今年6月起,梁實秋故居除了維持原本每個月最後一周的星期五下午由學生親善大使為民眾導覽,更開放每星期六及日上午11時至下午5時,讓民眾自由參觀,以彰顯梁實秋先生之成就與貢獻,也讓更多人親近梁實秋先生。

【附件】一代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生平簡介
梁實秋先生(1903-1987),集散文家、翻譯家、評論家、學者與教育家於一身。曾與徐志摩、聞一多、胡適等人籌設新月書店並創辦《新月》雜誌。梁實秋先生主張應該正視普遍的人性,在當時因為一篇評論盧梭的文章,點燃了他與魯迅等左派作家的文學立場爭論,引發了後來梁實秋先生與魯迅數年的論戰。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影響梁實秋先生的人生觀和文學創作。他一生辛勤著述,80多歲仍不輟筆,文風機智廣博,人情練達,幽默詼諧,作品充滿生活的哲學與趣味,也充滿人生的智慧。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看雲集》、《偏見集》、《秋室雜文》、《槐園夢憶》等,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等,是臺灣文壇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並曾獲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中國時報文學獎等。
梁實秋先生之貢獻,表現在五方面:
一、散文創作:
《雅舍小品》系列的散文已出版十餘部,其散文主張「文章要深、要遠、就是不要長」。故作品以簡潔的文字,中國式的色彩,形成抒情兼議論的風格。
二、翻譯西洋文學:
梁實秋先生自稱譯莎劇的原則:「是忠於原文,雖不能逐字翻譯,至少盡可能逐句翻譯,絕不刪略原文如某些時人之所為,同時還盡可能保留莎氏的標點。」
三、文學批評:
梁實秋先生早期主編《新月》月刊,民國二十四年創辦《自由評論》周刊,寫了許多評論文章,所論或為文學之本質,或為新文學之趨勢,或為翻譯之技巧,或為西洋文學之精神。
四、學術研究:
梁實秋先生編著的《英國文學史》、《英國文學選》,以及為遠東版主編各種英漢、漢英辭典,嘉惠中外學人甚多。
五、教育方面:
梁實秋先生從事英語教學,在本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任內,先後設立了聲譽卓著的英語教學中心,與規模宏大的國語教學中心,直接受教或間接獲益的學生不可勝數。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