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娜博士在美國文化遺產保存工作上擁有多年豐厚經歷
離開兩廳院職務後,陳郁秀女士仍持續推動藝文典藏
聲樂家席慕德教授暢談她「典藏」自我記憶的特殊習慣
【音樂數位典藏中心提供】國內古典音樂專業媒體「MUZIK謬斯客古典樂刊」雜誌第86期 (2014年5月號) ,報導師大「歐樂思講座」今年四月活動:《典藏 ‧ 企業 ‧ 2014春季高峰會談》,全文如下:
以文化傳承為熱情使命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環繞在科技典藏與文化保存兩大主軸,策畫了一系列精彩豐富的「歐樂思講座」,期望透過各界菁英的對談與分享,打開社會大眾對於藝文典藏的認識與重視,讓文化與歷史所留下的養分,持續成為豐富藝術內涵的深厚底韻。
文─周郁然
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
在乍暖回春的四月,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邀集國內外專家與學者,聚焦「關懷文化遺產保存」主題展開一場跨領域的深度對話。在歐樂思講座執行長張俊彥先生與《MUZIK古典樂刊》發行人孫家璁先生的主持下,來自不同領域的與談人包括美國文化典藏領域的資深權威葉娜博士、磐石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立和先生、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女士、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前理事長席慕德教授以及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主任黃均人教授,大家從美國到台灣、從文化到商業,透過國外案例與個人經驗的分享,探討文化資產保存的意義與重要性,以及科技和商業如何在藝術典藏工作上扮演重要的推動助力。
商業與科技 共同構築文化寶庫
本次座談的主講人葉娜博士目前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美國民俗中心(The American Folklife Center),負責管理與保存多樣化文化遺產資料的工作。首先,她根據多年於美國從事文化典藏的豐厚經歷,悠然談起美國在文化典藏上的根基、特色與優勢。葉博士特別指出,一般我們以為美國最獨步全球的是他們的商業和科技,但是在文化遺產的保存方面,美國其實也擁有領先國際的健全體系與完善制度。正由於美國開國精神與民族性對多元文化的尊重,人民和政府都相當重視文化遺產的保存,再加上法律、租稅、教育等層面的全盤規畫,使得美國得以將企業與科學的強勢力量,充分投注到典藏文化資產的工作上。
葉博士進一步指出,除了收藏和傳承的歷史意義之外,文化遺產的保存也具有學術上的價值。無論古樂器、作曲家手稿、歷史文獻、聲音與影像存檔等,都將為當前與未來的學術領域提供教育、研究的重要素材。尤其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日,要如何以數位技術保留這些歷史與藝術的資產,讓人類思想與創意的結晶可以永續綿延,便成為了關注文化發展的國家所積極努力的方向。
歷史與藝術 編織台灣動人故事
曾任文建會主委與兩廳院董事長的陳郁秀女士表示,與美國、法國等文化強國相比,台灣的數位典藏工作確實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但近年來在民間、學界與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也逐步在各藝術領域建構起典藏平台,包括兩廳院樂典計畫、雲門舞集數位典藏計畫、地方文化館計畫以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等⋯⋯皆為台灣保留與珍藏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資產。
事實上,「典藏」就是一種有系統的收集與存檔,每個人都能夠是一位收藏家。座談會中,聲樂家席慕德教授以個人多年的存檔習慣,與大家分享她「典藏」自己記憶的特殊經驗。在席教授的書房裡,分類收集著樂評、信件、相片以及自己參與過演出的節目單。對她而言,這些資料不但承載滿滿的回憶與感動,有幾次甚至意外成為學術研究與展覽的素材;由此可見,「收集」與「存檔」本身就是一件充滿價值和意義的事。
既是企業家也是收藏家的姚立和先生,在會中也真情流露地坦言,自己之所以珍藏這麼豐富的老唱片和古文物,並非要炫耀財富或者展演品味。所有的執著與堅持,只是為了讓下一代也能體驗過往時光的美好與感動。
儘管光陰匆匆而過,只要這些歷史與藝術的人文軌跡依然留存,就能逐漸積累、形成一片豐潤厚實的土壤,讓更多藝術的新芽在此茁長薈萃。文化資產的典藏,並不只是對於過往時光的緬懷,而是一部聯通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動人故事。
不過,文化典藏工作是龐大而長遠的,需要所有人一起響應並投注心力。「要改善這個世界,必須從你我大家一起做!」葉娜博士的呼喚仍迴盪在耳,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努力吧!
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與歐樂思講座
創立於二○○四年的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是台灣各大音樂院校當中,首座以「音樂數位典藏」作為發展方向的單位。透過數位科技保存珍貴文化遺產,歷年來執行過的典藏計畫,主要涵括四大領域:系史典藏、樂器典藏、人物典藏與有聲文獻典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瑞士籍神父歐樂思(Alois Osterwalder,1933∼)當年獨力資助史惟亮(1925∼1977)推動台灣民歌採集運動所留下的五十六捲錄音帶,也因為歐樂思神父無私的永久出借而得以重返台灣。
為了感念歐樂思神父對於守護台灣文化資產的奉獻,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自二○一三年起,以「歐樂思講座」之名舉辦國際講座與研討活動,促成文化、科技與商業各方專業人士的跨界交流與對話,企圖號召更多社會菁英加入文化遺產保存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