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社教105顏千惠報導】社會教育學系是師大歷史悠久的系所之一,創立於民國44年,至今已孕育出數千位系友,且出現不少部會首長級或杏壇以外之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此次,記者訪問現任社教系系主任張德永教授,談社教系的轉變、優勢,以及做為一位貫徹人文關懷,持續終身學習的學者,是如何將理論與自己生命做結合。
社會教育的追隨者 實踐社會教育的使命
張德永主任大學就讀社教系社會工作組,輔修國文系,一路念社教所碩士、博士,數十載的歲月,證明自己就是追隨社會教育最好的典範。說到擔任系主任一職的願景,張主任希望在陳主任(陳仲彥教授,前社教系系主任)穩健的基礎上,能夠持續提高社教系的能見度,「多辦活動,和其他公私單位聯結,讓社教系能走出去。」更催生即將在今年暑假舉辦的「第一屆社教高中營」。
另外,張主任積極參與各項研討會,透過樂齡學習專案、社區大學輔導評鑑、成人非正規教育的認證等等的推動,一方面充實自我,一方面也貫徹終身學習的使命。
社教系歷史悠久 時代的先驅
根據張主任的說明,社教系創立非常早。正規教育以外的通通可以稱為「社會教育」,目的在於讓啟化民心、提高人民生活素質,使教育普及,也更豐富生活內涵。
舉凡各式美術館、博物館、表演廳、生活館等等,皆可以納入社會教育的範疇。然而,在現今資訊爆炸、網路傳播訊息快速的時代,一般民眾接受各種訊息的管道愈趨豐富,社會教育的時代性產生改變,其專業性逐漸產生分化。如今,博物館、戲劇廳、美術館等社會機構都已納入文化部管轄,加上諸多新興的大學科系,有的比社教系有更明確的教學、就業規劃,因此社教系也面臨一些危機,然而「危機也正是轉機」,社教系仍在諸多師生的努力下,共同思考未來的新出路。
自由‧開放‧多元學風 學生最大優勢
「靈活、充滿青春活力!」這是張主任為社教系學生下的註解。從96學年度起,社教系取消新聞組、社工組、圖資組,轉為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因此,學生在自由開放的多元學風裡,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就業機會亦十分多元。尤其,社教系屬於綜合性的人文開學類科,脫離不了社會脈動,從個人自主的終身學習規劃,到多元社會參與和規劃力的培養,都是學生能從社教系獲取的養分。
「青春是充滿豐富的想像」
外表穩重、嚴肅的張主任,內心其實也擁有澎湃的情感,他引用英國詩人伍爾曼(Samuel Ullman)對〈青春〉的詮釋:「青春不是一段人生的一段時光…青春是豐富的想像,熱烈的情感與向上的願望」,藉由詩來回憶自己的大學時光,他說,自己就讀大學的時期,正是社運興起的年代,年輕的他也對社會充滿批判性思考。只是,張主任是行動的保守派,沒有上過街頭,或者從事抗爭活動。
然而,他仍認為教育和社會改革一樣重要,他也不以在學校教書為滿足,從高中教師、到大學教授,張主任選擇深耕社會教育,用專業所長表達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
做一名永遠的社會教育學家
從事原住民社區部落的研究、擔任假釋受刑人的榮譽觀護人志工、並持續致力關懷成人與社區教育相關議題,「說不定我退休之後,會成立一個老人黨,專門關注這方面的社會問題。」張主任滿懷笑容,分享他日後的生涯規劃。現在,張主任除了不斷做研究、發表文章、參加國內外相關研討會之外,也會定期爬山,騎單車、做瑜珈更是他的休閒娛樂,也是保持能量的來源。
他強調,「沒有健康的身體,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做為一名永遠的社會教育學家,除了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學習,也應將對社會的關愛,投注在需要幫助的族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