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520人
圖 新聞投稿
2014-04-22
影音》生科系校友李文華潘玉華院士演講 勉勵學生提早思考未來
圖
圖
圖

  【校園記者體育104林劭倫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師大生科系校友李文華及潘玉華夫婦,4月19日在師大公館分部中正堂演講。他們向台下300多位高中及大學生強調,要提早思考未來、跨領域學習,才能為人生創造機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合作辦理「與大師有約」座談會,邀請了師大生科系傑出校友李文華及潘玉華夫婦,由名作家小野主持,透過分享學思歷程,提供學生寶貴經驗與思考方向,引導學生規劃個人生涯發展。

  小野先以輕鬆詼諧氣氛開場,引導兩位院士和台下互動。李文華院士說,他從小在澎湖海邊長大,讀師大公費生時,就很有想法,多涉獵不同領域的書籍,大學第一名畢業後,就去中學實習,感觸很多,下決心考當時只錄取2人的臺大化工系碩士,28歲更遠赴美國攻讀博士,深造他最愛的科學。

  潘玉華也分享,她來自高雄山區,從小就喜歡文學,但大學接觸生物科學後,開始努力學習,因為姊姊罹患乳癌過世,她致力研究乳癌基因,希望能對治療疾病有貢獻。

  談到學校教育,李文華表示,翻轉式教育很重要,以學生為主,讓學生主動思考什麼內容是需要的,老師則從旁建議及輔助他們,讓學生摸索自己喜歡什麼,因此必修課程越少越好。

  潘玉華補充說,「多方發展」或「提早進入專業」,是每人在徬徨期的人生課題,沒有絕對答案,重點是要多花時間思考,什麼最適合自己,才能創造機會啟發興趣,這樣才有李文華所說,爭取一枝獨秀的機會。

  許多學生踴躍發言提問,多數問題都對未來充滿徬徨,如何才能出類拔萃,顯示現在學生擔心生涯規劃,兩位院士也建議學生要多思考,提早準備人生。李文華說,他在人生成就最高峰時,選擇回臺接受挑戰性工作,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角色,「重點是,這是你的人生,你想要過怎樣生活」。

  兩位院士分享人生哲學,台下聽眾微微點頭,收穫良多。生科系105級柏雅齡認為,最大啟發是要對任何事抱持熱情,不要害怕面對困難,學習要多跨領域,先求廣再求深,收穫很多。

  除了師大學生外,吸引許多高中生來聆聽,成功高中學生潘相宏表示,他對生物及科學很有熱忱,這次聽到學科學的態度,如何規劃人生,是很棒的收穫。

  「與大師有約座談會」是「卓越生命科學教育研究推動計畫」的一部分,該計畫是師大生命科學系配合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推動生命科學教育研究提出,希望透過此計畫執行,幫助臺灣躋身生命科學教育的國際舞台。

  主講者李文華是師大第二屆傑出校友,澎湖人,一路苦讀,師大生物系畢業,對醫學有濃厚興趣,赴美進修,1986年就和夫人也是中研院院士潘玉華(師大生物系61級校友),從視網膜的癌細胞裡分離出人類醫學史上所發現的第一個抑癌基因「RB基因」,是癌症遺傳基因相關研究的重大突破。李文華在1987年獲選諾貝爾醫學獎候選人,199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20屆生命科學組院士,那年才44歲。

  潘玉華是師大第三屆傑出校友,生物系畢業,現為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生物化學系主任,專長包含癌症生物學與癌症遺傳學等,其中對於乳癌相關基因研究有突破性成果,因此獲選1998年中央研究院第24屆生命科學組院士。

  主持人李遠先生,筆名小野,知名作家,是第11屆傑出校友,師大生物系畢業,而第一本作品「蛹之生」被讀者票選為7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書之一,從此奠定文壇地位。除了文學創作之外,也參與電影、電視製作,曾擔任臺灣電視公司與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一職。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