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語文學系提供】為了提昇同學對未來職涯發展的認知,台文系積極邀請業界人士蒞校演講。林淑慧老師於4月11日「文學概論」的課堂上,邀請遠流出版社的資深企劃編輯江秉憲,以「開創出版的新天地:行銷、市場與轉型」為題,分享出版的理念與實務經驗。
他先舉馬奎斯的小說為例,並提到出版為社會、作者、編輯、讀者、權力的五角關係,受政府審查機制或其他複雜權力結構的影響。出版物亦是反映時代的表徵,如凱薩琳‧米雷《慾望巴黎》的題材與時代氛圍有關。藉由戲劇人類學家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的「∞」圖形,解釋社會環境與出版業無限循環的概念。廣義的出版除書籍之外,也包括新聞媒體、電影、劇場、舞蹈、展覽等,出版亦是一種文字表演。又以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說明小說的功能,並以近來「最後一本書」的傳單,分析權力對出版的審查。他以《印刻文學生活誌》勉勵學生:「阿根廷小說家普伊格曾說到『不能忘卻』,我無法忘卻那美好的黃金時代」。台灣六O年代到二十世紀初為出版業的黃金年代,那也是初安民承辦此文學雜誌的初衷。江先生認為出版社不只是出書、賣書,更向現場聽眾發問:「你最喜歡的書、你真正想珍藏的書」。他分析許多書上市沒多久,即成為網路拍賣的二手書,出版業應思考如何出版使讀者珍藏的書。
林淑慧老師分享回饋:「台灣日治時期也是處於傳統與現代思想衝擊的時代,戰後的文學作品亦與思潮有密切關聯。理解台灣文學的多元性與創新的脈絡,並從這塊土地的故事感知自己在歷史上的位置,這些底蘊的文化素養將積累成為未來職場上的優勢。」江先生和林老師都勉勵台文系的學生,承繼豐饒的台灣文學傳統,提昇未來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因此要在大學時代廣泛涉獵書籍,將來才能轉化為推廣出版的動能。台文系同學也踴躍發言與提問,由於最近學運沸沸揚揚,因此關心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議題,擔憂是否衝擊臺灣的言論自由。江先生分析出版界對於服貿的各種看法,並提及可能的影響。
此次演講吸引校內外師生,如歷史系徐同學及國文所、地理系同學等人參與,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張老師也帶領學生前來聆聽。張桂綸老師表示特意前來是因出版業也是文化創意產業,他想了解出版社行銷、市場分析等實務面是如何運作。蔡同學也認為出版業與新聞界在文化層面上相似,有很多理論可以通用。江先生期許未來有志於出版業的學子,臺灣出版業已經寒冬十年,亟須轉型,期盼文學院學生日後能為出版業注入清流與活力,再創出版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