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國文105楊海容報導】全球華文寫作中心的揭牌典禮已於3月27日舉行,隨後的文學高峰系列講座也緊接著正式展開。4月7日在教育大樓201演講廳舉行的「以詩抒情˙由文入藝-我的寫作旅程」,邀請到詩人張錯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創作歷程。
張錯以自己歷年來的詩集為主軸,敘述不同時期的背景如何影響當時的創作風格以及想法。1966-1979年間,張錯以「星座詩社」到《洛城草》為範疇,他表示在這段期間,各地的詩社活動都十分活躍,有鑑於現代詩在當時仍有可開發之處,張錯便將重點放在引進現代詩的創作上。1954-1990期間,張錯共有五本詩集出版。以其中的《雙玉環怨》為例,張錯引用T.S.艾略特「詩的三種聲音」理論:獨白、對他者說話以及戲劇性的獨白是為三種詩的聲音。
以這樣的理論為基礎,張錯又提出,詩是一種隱藏的藝術而不應是暴露的,因為不同的情境可以因為同樣的情緒產生共鳴,相對的,表達得過於清楚的詩作,反而限制了讀者情緒的延展空間。因此他主張減少詩中的自我,並透過角色流露真實感情。
演講尾聲,張錯分享了他各個時期的照片,其中包含了當年「星座詩社」的成員,以及詩人與朋友的來往紀錄。最還張錯以朗誦一首自己的創作作結,創作為:「遠遠的河洲-清初開光青花雎鳩膽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