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歷史104賴允晨】馬悅然院士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中唯一精通中文的評審委員,在去年11月獲聘為師大講座教授,於3月25日通識中心舉辦的通識人文講座中,以「略談漢語歷史上的若干重要的現象」為題,帶領聽眾領略漢學之美。現場座無虛席,全為瞻仰大師風采。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吳正己副校長表示。「師大曾聘請高行健與莫言擔任講座教授,兩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皆有賴馬院士的賞識與提拔。」
馬悅然院士自1985年入選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機構之瑞典學院,他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中唯一精通中文的評審委員,擁有諾貝爾文學獎投票權。他曾翻譯《詩經》、《春秋繁露》、《西遊記》、《水滸傳》、《辛棄疾詞》等中國古典著作,亦翻譯了魯迅、高行健、沈從文以及北島的詩歌和李銳的小說等當代中文作品,畢生致力於中國文學的國際交流,而院士所翻譯的瑞典語《西遊記》及沈從文的《邊城》,至今仍為瑞典各級學校的指定課外讀物。
馬悅然院士揭露漢學博大精深的內涵,原來我們熟悉不過的日常用語,背後皆蘊含一套規則可循,是先人智慧歷經淬練後的結晶。精通翻譯的馬院士以一則趣事說明中文與英文間的差異。馬院士說:「有一名美國人稱讚中國女子長得漂亮,中國人謙虛回應:『哪裡哪裡!』沒想到美國人竟說:『everywhere!』。」這則令人莞爾的小故事生動說明了中西語言文化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