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英語104李柏萱報導】為什麼虐貓有罪,殺豬卻無事?環教所與環境安全衛生中心3月 17日邀請環教所退休教授楊冠政針對環境議題開講,告訴大家道德準則不應該只建於人際之間,人、動物和自然環境之間也需要訂定道德新規範,身為這個世代的世界公民不可不懂環境。
環教所已退休教授楊冠政今年85歲,站在台上講起環境議題仍是活力四射,在歷時一個小時的演講中,楊教授用多年匯集而成的新聞簡報與圖表,說明環境議題的流變與日後走向,他也用現代觀點,指出隨歷史變遷而興起的各種環境道德觀念有何對錯。
楊教授向聽眾強調,動物保護法的核心概念緣起自我們文化中「士可殺不可辱」的精神,他解釋,我們應該要心懷敬意對待餐桌上的肉品,因為牠們成為食物是為了替人類延續生命;但如果是為求買賣利益、玩樂、自衛等其他目的而剝奪動物的性命,我們在舉起劊子手的大斧時,就應該三思而後行。
楊教授也針對時事新聞,說明在各項動保法實施的今日,「天生萬物皆為我用」的人類中心主義都將被冠上殘酷冷血的罵名。不論是打著時尚的名號購買皮草衣飾、為排解精神壓力虐殺動物等,根據我國法律,都很有可能獲罪。
除了講解動物倫理,楊教授也不忘在演講中提示聽眾,永續發展是跨世代的責任,他表示,我們不能一邊教育出能力優越的下一代,一邊剝奪下一代的生存環境;關心環境,就是關心我們的下一代。
關心環境、皤皤白髮的楊爺爺教授在聽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環教所碩一曾紹威說,他所選修的環境教育課的教材就是楊老師編寫的,看到楊老師本人現身說法,非常激勵人心;環教所碩一林哲安也有感而發,希望環境教育演講,總有一天能被解決環境問題的成果發表會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