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傳播學系提供】1998年起,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開始以印刷科技為主題的文物蒐藏計畫。十餘年來,同仁上山下海,採集與探訪,搬運與整飭,每一件被典藏的文物,看得到同仁徵集過程的點點滴滴。不敢說十年有成,但確用「心」持續關注這個這個產業,等了15年,這上百件的館藏文物終於有機會正式出場亮相。
本次的「訢心相印~印刷文物特展」正是以本館的典藏文物為主,藉此探究印刷產業的技術與科學,除此之外,為豐富展示內容,還商借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系吳祖銘教授、畫家陳景容先生及文史資料工作者郭雙富先生的精采收藏,以及國航科技公司所提供的3D列印機為展示增添光彩。更重要的是,展示當中設計了「印象手札」體驗活動,讓參觀民眾可以透過參觀本展覽,動手操作現場的小道具及印刷機,親自手作(hand made)體驗製作一本書的過程。
本特展以「一本書的旅程」,來包裝整個展示故事。打開一本書,您會發現書上有什麼呢?有字、有圖,仔細再看,是不是會看出編輯者如何排版這些字與圖,讓書變得容易閱讀,同時兼具美觀,最後送到印刷廠印製,然後再裝訂,這就是您打開的這本書,所看到的它豐富的旅程,所以這次的展示,正是要訴說這本書的「故事」,從字、圖、到版、最後印、裝,其所蘊含的科學與科技。整個展覽概分為6個展區,由「印象•結緣」開始,細數本館如何開始與印刷文物結緣,透過長期的蒐藏與研究,耙梳出臺灣從荷蘭統治到美援時代屬於「臺灣印象」的印刷產業發展地圖。穿過了曬書場,以不同製版方式印出的「字」、「圖」、「版」、「印」、「裝」圖文,預告著來到了「技術印記」區,接下來的展示主軸將會是以技術主題的方式探討印刷技術並以館藏87件精選文物介紹印刷基本工序。
來到「印藝良品」,讓我們拋開艱澀難懂的印刷技術,來場「印刷品的狂想曲」!在本區將印刷成品分為憑證、傳播、教育、藝術、廣告等,透過實際成品的展出與介紹,讓民眾對於印刷有更深刻的體會。回顧過去、把握現在、展望未來,在「復刻記憶~印樂園」以及「心心相印」兩個展區,透過古今技藝發展對照,讓民眾了解傳統印刷與電腦化印刷作業的不同,而3D列印技術帶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讓這個產業成為可以期待的新「星」產業。
印刷-一個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技術,您曾經花時多少時間去了解它們的發展歷程?
印刷-一種綜合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產物,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簡單說它的「科學」原理,就是利用油水分離來達到印製的效果,而它帶來的「科技」就是讓複製這件事情變得容易且快速,帶給人類生活上的便利。隨著廿世紀電腦資訊的長足發展與結合,帶領印刷科技走過成熟期,邁向新世紀的轉型發展,客製化的產品紛紛崛起,給了印刷產業相當好的加值空間,因此,透過本次的特展,希望引發民眾對於印刷產業的基本認識,讓觀眾透過展示了解印刷科技在教育、文化以及生活的貢獻,更重要的是為臺灣印刷產業發展留下紀錄,這也是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在紀錄臺灣產業發展的歷程上所必須肩負的責任。
主辦單位: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展出日期:2013年12月20日~2014年4月20日
地點: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二樓三方館展示廳
展示內容諮詢顧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吳祖銘教授
協辦單位(以下順序按筆劃排列):
陳景容先生
郭雙富先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國航科技有限公司
展覽簡介:
在沒有電腦的時代,一本書的誕生要經過相當費時的工序。從鑄字、找字、排版、圖像刻板、印刷到裝訂,才能送到你我手中閱讀。那時的書籍和報紙多採鉛字排版的活版印刷,書頁不像現在這樣平滑,撫摸紙上文字,還可以觸摸到舊時鉛字印刷所特有的,那種淡淡的文字凹痕。幾個世紀過去後,一本書的製作旅程似乎簡單了,但,不可磨滅的是,這份簡單,蘊藏了多少人的智慧與發明。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此次所策辦的「訢心相印~印刷文物特展」正是以「一本書的旅程」來引領大家重新探索科技的發展,特別精心挑選87件本館典藏文物,讓您以「T•E•A」的角度來認識印刷產業。「Technology-科技」:探索印刷技術的科學與科技,「Entertainment-娛樂」:動手體驗做一本書的過程,「Art-藝術」:欣賞不同印刷技藝所呈現的印品風采,期盼觀眾透過這三個角度來探索印刷產業過去、現在及未來。
讓我們~用真誠的「心」感受本館一步一腳印,蒐藏印刷文物的故事,用「喜樂」的「心」與我們一同沉浸在文字與圖像「融和」的~「訢心相印~印刷文物展」~
展覽特色:
1.印象手札活動:
凡購買門票的觀眾,都可以獲得隨展所印製的「印象手札」手冊一本。這是一本參觀本展的導覽手冊,同時透過手冊中的8項活動,親自動手操作現場的小道具及印刷機編纂一本專屬自己的手冊,透過親身體驗,真的認識「一本書」的「旅程」。
活動包括:蓋印章、拓圖樣、印春聯、學檢字、選文物、來排版、壓封面以及練裝訂。而且為鼓勵參觀民眾多次造訪本展,除上述8項活動外,於展覽期間還將不定期於展場內舉辦「隱藏版」活動,豐富有趣的「手作」體驗,千萬不要錯過了!!
2.聽文物說故事:
可以讓參觀民眾用聽的方式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精選9個與本館典藏文物有關的故事,想了解「刻板印象」一詞,其實最早是一種新的印刷技術的命名,和我們現在所認知的是不一樣的?而早期作弊常說的「刻鋼板」是真的是用鐵筆在刻?「手民誤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您想過我們常用的「標準鍵盤」上的英文字母為什麼不按順序排列? 聽文物說故事,讓您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3.精選典藏品:
(1)最大的:排版房
此排版房設備是由逢源印刷廠整廠捐贈後加以復原。排版房精巧紮實,可窺得組版全貌。
(2)最小的:風行鉛字
由風行鑄字社捐贈的風行鉛字,大小不到1公分,用放大鏡觀察還會看到凹側刻著「風行」兩字。風行鉛字在1940年代由總統府頒發證書,認定其為中文傳統正楷字體的延續。最小的鉛字確有著最大的貢獻,風行字體對當時活版鑄字技術的擴散性,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力。
(3)最重的(印版):電動落石機
德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所捐贈的電動落石機顧名思義是來印 「石版」的機器,不用懷疑,這「石版」確實是一塊石頭,藝術家就是在石頭上作畫,進一步再利用石印機把畫印出來。所以堪稱是本展中所印的「版」最沉重的。本機器為德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所捐贈。
(4)最重的(重量):印刷機
由逢源印刷廠捐贈給本館的印刷機,重達1,200㎏,是本展中最「重」量級的展品。除了重量重之外,在1930年代的臺灣社會裡,這種圓壓式凸版印刷機是用來印製文件、書刊、畫報、商標等用途,讓文化教育得以順利傳播,所以在當時也是相當「重」要的印刷機器。
(5)最多的:鉛字與鉛字架
您知道常用的中文鉛字有多少個嗎? 大約是6,000多個。這個由逢源印刷廠所捐贈的鉛字架也是本展中單一展品中最「多」量的。鉛字是構成鉛活字版最重要的元素。字架則供以放置鉛字以及檢字排版時所需要的符號、空鉛、線條等材料。
(6)最貴的:蘿軒變古箋譜
早在中國明代,就有防偽的技法了,蘿軒變古箋譜書中的拱花技巧,可視為防止偽造的一種技術。這本古書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吳祖銘教授所提供,難得一見。直到現在,許多的有價證券都需要研究有效的「防偽技術」避免人為輕易複製,所以,本書可以算最貴的展品,因為它拱花技巧,可視為現今貴重憑證防偽科技上的先行者。
(7)最老的:漢文日日新報
本文物由文史工作者郭雙富先生所提供,為光緒34年(1908年)所發行的漢文日日新報,是本次展出的展品中年代最久遠的。「臺灣日日新報社」為日據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業,當時為了治臺之便因此發行本報。
(8)最美的:印度少女石版畫
版畫是通過印刷手段產生的視覺藝術形式, 通常所使用的媒介有木刻版畫、銅版版畫、石版版畫和絲網版畫四大類,本展特別商借由陳景容教授所繪之印度少女石版畫作,替本特展帶來最美的印刷藝術饗宴。
(9)最常用的:打樣機
由明山印刷所所捐贈的打樣機,是本館館藏文物當中,最常使用來辦理活動的文物,透過它可以讓民眾動手操作印製圖案或者名片。打樣機是供製成的印版試印樣張之用途,對照今日發展中的數位印刷趨勢,印表機的使用,也是打樣的新型式。
(10)最完整的:臺灣活版印刷的具體呈現
科工館在臺灣活版印刷上的蒐藏,有最完整的一系列研究與詮釋,包括:雕刻銅模機、銅模、手搖鑄字機、自動鑄字機、鉛字、鉛字架、排版房、排版設備、印刷機、裝訂設備,件件文物都標示著臺灣活版印刷發展的歷程。
4.3D列印體驗:
3D列印屬於快速成形技術的一種,它是一種以數位模型檔案為基礎,採用數位技術材料印表機來實作。本次所展出的3D列印機是由國航科技有限公司所提供的,屬於熱熔膠材質的列印方式,多用於製造模型、飾品或者玩具,您如果已經錯過了前兩次的工業革命,那千萬不要再錯過參與,由3D列印技術所掀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來參觀本特展,就有機會體驗3D列印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