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人發105張依茜報導】「地球暖化造成氣候混亂,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來因應。」12月19日下午,師大教學發展中心《聆聽大師的一堂課─卓越教學講座》之系列演講,邀請《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談地球面臨的第六次生命大滅絕,以及拯救生物多樣性行動。
「地球的歷史就是災難史。」李家維說,地球共歷經五次生命大滅絕,2011年,科學家指出第六次生命大滅絕就在眼前,應該積極保護環境。「生命大滅絕」指短時間內超過75%的物種消失,平均一個物種能存活一百萬年,以鳥類為例,過去百年中,超過一百種鳥類消失,是平均值的一百倍。臺灣淡水魚更以千倍的速度滅絕,美國、中國、日本的生物滅絕速度更快,甚至,蛙類比高出平均值千萬倍的速度滅絕,科學家對地球的未來感到悲觀。
李家維進一步指出,人類是一個敢於冒險、藝術和殺戮的物種,人類對生命的戕害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造成生命消失的根本問題是植物的消失,生命因為森林的墾伐失去棲息地。因此,國外在2000年提出「種子銀行」,以低溫保存植物和農作物的種子,臺灣也成立「辜嚴倬雲植物保種基金會」,廣泛收集植物的種子,截至2013年12月,已經收集23355種植物種子,保存植物的基因多樣性。這個方舟保種計畫也推展到國外,在索羅門群島成立保種中心,保護當地的生態資源,保種中心的型式也複製到聖多美島,企圖在面臨世紀災難之際,為環境、人類盡一份心力。
「如果不做,一點希望都沒有。」李家維說,雖然目標是物種回歸原棲息地,但目前移入原棲地的知識不夠完備、長久,就算移入成功也可能被人拔走,即便如此,經營生態系仍需要進行,因為搶救植物是刻不容緩的拯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