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社教系105顏千惠報導】「你不可以逃避的問題──因為,社會企業責任無所不在!」上海復旦大學哲學與宗教學教授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12月19日為師大社教系同學演講「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以自己長期在中國做研究的觀察,勉勵學生時時做良好的評估,並重視應負起的社會責任。
因為喜歡投入不是專業的事,魏海德教授遊走中國西南,研究少數民族、關注各種團體文化下的社會關係,和本身專業結合,討論中國文化如何思考企業社會責任,有哪些實踐問題和延伸。社教系鄭勝分教授也表示,「來自法國的魏教授,講起中國社會企業責任格外讓人期待。」
魏教授說明,社會企業責任其實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在不同文化、宗教體系的解釋下,他們皆強調企業行為會對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企業社會責任超越法規的範疇,它必須來自企業自發性對卓越和責任的要求。」以他長期觀察中國為例,中國和許多國家一樣,制定法律來規範企業社會責任,這些標準規定了企業必須遵守的最低要求,但中國在制定法律上,常常有一些模稜兩可的灰色地帶。
簡而言之,良好的企業社會責任強調:公信力、透明度、職業操守、社會網路。想要落實以上條件,魏教授提到,「如果公司裡的成員不具備一些基本品質,企業責任是不可能被履行的,而這樣的品質正是領導力、職業操守、個人責任和信任。」由個體到團體,再從各式各樣的團體交互作用下,產生了萬象的社會結構,如果想要貫徹社會責任,企業裡的決策者往往是最具影響力的核心。
魏海德教授長期居住在上海,這次回到台灣,也注意到了現今廣為公眾討論的「食品安全問題」。他直言,臺灣食品安全和企業社會責任有關,那如何在台灣建立「企業社會責任」?不僅僅是企業本身要思考,每個人都要發揮批判性思考!當意識到社會有問題或不符合公義時,不要害怕發聲,「一旦有人敢於發聲,才是公眾重視的開始。」
總結自己的研究和觀察,魏海德教授以「視界、闡析、展望」三個詞彙下註解,以全方位的視界,闡析各種問題,展望更好的社會發展。不管是個體或是企業,都可以做良好的評估,並重視應負起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