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社教系105級顏千惠報導】師大社會科學院12月4日邀請台大社會學系教授何明修,和社科院學生談「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運動」。從歷史上的社會運動到當代社會時事,加上網際網路傳播科技的影響,何明修教授引導現場學生熱烈問答,開啟多元交流的思辨。
何明修教授表示,社會運動的基本邏輯為「弱者的武器」,當社會資源、權力等分配不平時,就會引起社會運動,而社會運動往往是造成社會變遷的主因。而今,四通八達的網際網路,在多元資訊的流通、傳播快速、擁有廣大接收人的情況下,降低了社會運動所需付出的成本。何教授更舉當前的「大埔事件」為例,說明網路上流傳怪手鏟平稻田的畫面,引起NCC報導,才引起台灣社會的廣大關注。
不僅是大埔事件,昔日二二八事件、六四天安門事件、茉莉花之春等等,每個社會運動的產生都有值得細細剖析之處。在場與會的教授、學生,也提供自身曾參與過的社會運動,和何明修教授交流,大談「網路的無政府主義」在現今社會的優劣勢。
當代,「社群網站上的按讚也是一種社會運動的發聲!」現代人日常生活幾乎脫離不了網路,而學生族群熱切關心的社會運動、社會議題,也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傳達。從陳為廷FB事件到當下最廣為討論的「多元成家」,當今社會運動規模可大可小,性質也可以大不相同,但絕無法排除網路的影響力。
「社會運動的訴求,主要是看全體覺醒還是少數人的變革?」、「對社會不滿才會產生社會運動」,而社會上種種不滿會接二連三的出現。何明修教授分析各種不同面向的社會運動,沒有為現場學生留下明確的註解,卻提供了更深層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