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務中心胡世澤報導/王喆宣攝影/國文四趙慶翔、圖傳廖予婷影音報】十二年國教口口聲聲「適性揚才」,但國中生如何依據性向或興趣,再從眾多類科選填學校,將影響未來生涯發展。臺灣師大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3年前建置電腦化適性職涯性向測驗、情境式職涯興趣測驗,至今共幫助了13萬5千餘人次探索和發現自身潛能與興趣。
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國中生的生涯輔導非常關鍵,事實上,過去三年來,受升學文化影響,四成五的學生屬於興趣分化不明顯,而五成二的學生就讀高中及高職群科時,興趣與天賦多數沒有交集,因此,臺師大提出了具體作法,建議老師如何透過適性輔導,幫助學生取得興趣與天賦的交集,適性發展培養專長。
因應十二年國教 師大推動適性輔導
「適性輔導」是十二年國教的重要目標,然而,根據教育部統計,國中畢業學生有近五成的學生選擇就讀高職,然而現行高職學制為15群、80餘個類科,學生如何在眾多類科中進行選擇,一直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臺灣師大心測中心宋曜廷主任領導研究員鄭育文、薛人華等研究團隊,為國內學生打造新的生涯發展評量工具,透過這些工具也揭露了國內學生生涯發展的困境,臺師大心測中心也提出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生涯輔導建議。
新工具:性向測驗找出優勢能力+興趣測驗指出內在偏好+資訊系統協助生涯決定
電腦化適性職涯性向測驗 服務達7萬人次
過去所使用的紙筆式性向測驗因為題型限制,以及無法定期更新常模資料等現象,導致在實務使用上受到限制。利用電腦化、多媒體和計量技術所編製之「電腦化適性職涯性向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Career Aptitude Test, CACAT),能測量青少年多面向的潛能,協助瞭解其自身之優勢能力,有助於探索與掌握自我,進而培養生涯決策與規劃能力。
本測驗有下列特色,一、適性技術:透過電腦化適性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AT)之技術,讓受試者僅須完成較少的題數,便能達到與傳統測驗相同之測量精準度。二、快速獲得測驗結果:能於系統中直接下載報表,縮短取得報表時間。三、全國常模定期更新:將有效的結果資料納入常模計算且定期更新,以確保測驗對個人分數的解釋力。四、類群配對:提供受試者自身之性向組型與學群建議,增加兩者媒合之效度。
本測驗共計有八個分測驗,包括語文、數學、空間、邏輯推理、觀察、科學推理、美感與創意測驗。針對現今所需之能力,納入新的測驗向度並擴充其內涵。透過資訊和多媒體科技發展測驗題型,提供更豐富化的施測內容,以提升測驗效度。
適用對象為國中學生。經資料分析後,顯示整份測驗的試題品質良好,各種試題難度分布適切,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在常模方面,僅針對最近三個年度所蒐集之資料建置常模,並且每年進行更新,以確保測驗解釋的效用。在全國各國中輔導室的推廣及協助下,從2011年上線至2013年6月,已服務達7萬人次。
情境式職涯興趣測驗 服務達6.5萬人次
興趣測驗之目的在於量化個人對職業類型的偏好程度,然而,多數現行使用之興趣測驗,有著題意不清、內容不合現況以及應用上所提供之訊息略顯不足等問題。
「情境式職涯興趣測驗」(Situation-Based Career Interest Assessment, SCIA)是一個結合多媒體技術之電腦化測驗,並根據 Holland所主張的六種類型:實用型﹙R﹚、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事務型﹙C﹚作為測驗架構。
實施對象為國中學生,目的在了解學生的興趣類型分布情況,並找出喜歡程度較高的興趣類型。透過實境照片及圖片方式,讓學生能夠更清楚的瞭解活動、課程及職業的內容,降低採用自身之迷思概念或是訊息不足的方式進行判斷。
此外,透過新的測量技術,可以依照作答者喜歡或是不喜歡的程度,將選項答案任意拖曳到量尺上作答者認為適合的位置,以此能更精準的反應出喜好程度。本測驗在作答完畢後,可根據六種興趣類型之分數,提供高中及高職15群科之建議及說明,以利後續職涯輔導之應用。並且針對作答反應傾向及作答紀錄,提供有關興趣分化程度和作答一致性之判斷。
本測驗經資料分析後,顯示整份測驗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從2011年上線至2013年6月,由全國各國中輔導室的積極推廣,已服務達6.5萬人次。
上述兩項心理測驗可以協助學生瞭解自我,職涯資訊則是提供了外在世界的資訊,更可以協助學生聚焦於生涯抉擇的範圍。當學生完成了上述兩項測驗,根據性向以及興趣所推薦的高中或高職群科,在縮小選擇的範圍的情形下,能夠在資訊完備、豐富的條件下進行探索以及瞭解。
資訊系統提供外部資訊 協助生涯決定
本職涯資訊系統提供了高職及五專學校共計76個職科介紹,每一個職科包括六大內容,分別為:一、職科大觀園:透過心智圖的呈現方式,可以快速的瀏覽該類科之資訊,提供學生關於各類科之全貌。二、職科介紹:首先透過影片的方式,由高職各科主任介紹核心課程、所需具備之能力、特質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內容。三、知識、能力與技能:介紹各類科所需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技能,並且可以參考性向測驗之報表結果來瞭解自己是否具備相關的能力,若有不足的地方,也可以多加訓練或學習。四、興趣及特質:介紹各類科所需具備興趣及特質,可以參考興趣測驗之報表結果來瞭解自己是否具備相關興趣,也可以思考該類科所需要面對的相關活動或事務是否和自己的人格特質相符合。五、未來進路:提供升學和就業兩方面之資訊。六、經驗分享談:透過相關報章雜誌的報導、教師或是就讀該科的學生提供更具體的建議以及想法,給未來可能選讀此科的學生有更豐富的參考資訊。
新發現一:青少年興趣分化不明顯,生涯抉擇產生困難
興趣分化不明顯 比例偏高
現在的國中生究竟對於自己的喜好為何,是否有清楚的了解呢?透過潛在類別分析的方式,在13853位國中樣本中可知,有27%的學生對兩種興趣類型同時感興趣,其中最多人同時對藝術型及社會型 (AS, 25%)感興趣。其次有14%的學生僅有單一的興趣類型,其中又以藝術型(A, 4%)為大宗。就興趣分化分布狀況,有四成五的學生屬於興趣分化不明顯。
如圖1所示,在分化不明顯中又可以區分為三種狀況,分別為對所有興趣類型都感到喜歡、沒有特殊喜好以及皆不喜歡,此表示這些學生並無明顯的興趣類型喜好。
為何有相當高比例的學生屬於興趣分化不明顯呢?這或許與升學文化有所關聯。許多東亞國家為升學主義,此所引發的就是考試壓力問題,導致多數國中階段的學生在準備升學考試,而比較缺乏探索自己的機會,這也是造成分化不明顯人數比例偏高的原因。
圖1 國中階段青少年興趣分化情形
興趣分化與否 男女有別
若從性別的角度來探討,從表1中可知,有高達65%的男生屬於分化不明顯,然而女生僅有22%,男生人數為女生的3倍,由此可見國中階段的男生對於自己的瞭解顯然不如女生。
在發展的過程中,女生可能比較能將當下的興趣偏好與未來目標進行連結,較能瞭解生涯興趣對於未來生涯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對自己的興趣偏好有較充分的探索與比較,因此也比較瞭解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表現出較為分化的狀態。相反地,男生比較抱持的是現在導向的時間觀,較少聚焦於興趣對於未來生涯發展的重要性,各類型的興趣缺乏探索與比較,也因此表現出較為分化不明顯的狀況。
表1 性別興趣分化分布狀況
|
分化明顯
|
分化不明顯
|
男生
|
35%
|
65%
|
都喜歡
|
31%
|
沒有特殊喜好
|
21%
|
都不喜歡
|
13%
|
女生
|
78%
|
22%
|
都喜歡
|
10%
|
沒有特殊喜好
|
8%
|
都不喜歡
|
4%
|
表1 性別興趣分化分布狀況
新發現二:興趣和天賦難以取得交集
興趣與天賦交集 比例偏低
許多時候學生所喜歡的事物不見得做得好,而會做的又不一定樂於執行,於是內心的衝突便產生了。若能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去選擇最有興趣的事情,不但在學習過程中比較能駕輕就熟,亦可在學習過程當中得到快樂。透過宋教授研究團隊所開發之電腦化適性職涯性向測驗和情境式職涯興趣測驗的測驗結果,可以知道學生所擁有的能力以及喜歡的方向。
該研究團隊透過上述兩套測驗結果針對3萬多位學生進行研究分析後發現,有12%的國中學生不論是在高中或高職各群科中,同時擁有高性向和高興趣,這群學生可視為是寬廣型--充滿熱忱的天才。反之,有52%的學生在高中及高職群科其興趣與天賦多數是沒有交集的。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在無交集的學生中下,有近五成的學生僅具有高性向或是高興趣,代表性向和興趣間產生鴻溝 (discrepancy)的現象。在此現象中,可以再區分為缺乏熱情的天才(19%)以及充滿熱情的平庸之才(28%)。
此外,有將近一成五的學生在高中及所有群科的性向和興趣兩者皆偏低,並未有適合發展的方向,可視為待開發及待探索的類型。
圖2 性向和興趣整合類型分布
新做法:適性輔導機制,提升交集
興趣就像是熱情的火把,可以延續行為的動力,而天賦就像是事半功倍的工具,可以進行效率的學習。透過各方面訊息,學生逐步的蒐集線索,找到最適合以及最容易發光發熱的舞臺。學生藉此設定目標,將所有的選項逐步歸納及聚焦,找到對的位子。透過自我探索後,瞭解自己所擁有的能力以及興趣後,開始思考自己未來想要走向的方向,並透過與父母、老師或同儕的討論,進行目標的設定,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因此在學校生涯輔導方案上,更應針對這群興趣分化不明顯及待探索、待開發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在未分化型的學生,應該多鼓勵他們多接觸及瞭解外在世界,加深對不同職業群科內涵的瞭解,裨益發展出較具區別性的興趣組型。在待開發型的學生方面,教師應鼓勵學生正向看待自己尚待培養的潛力與興趣,提供多元且能實作的探索機會,從實做中培養自身的興趣與能力,並且優先從興趣著手,思考適合的生涯類型。
在興趣和性向的交集上,對於鴻溝型-缺乏興趣但有能力的學生,除理解他們是否忙於課業而忽視自身興趣的發展外,也應鼓勵他們培養興趣應從活動實踐中積累,透過深入地瞭解某個領域,進而產生快樂感。更應鼓勵他們多花時間進行各職業世界或相關科目特性,貢獻以及展望的瞭解,裨益激發他們的熱忱。對於鴻溝型-有興趣但低性向的學生,應該肯定學生對於多種事物的熱忱,但也同時探討,他們對於職業群科的內涵瞭解是否足夠深入,降低「因誤解而結合」的可能。同時也鼓勵他們針對少數未必感興趣,但事實上是他們有潛力的領域,再多做探索。若真的對多數職群活動都感興趣,則必須排定興趣順序,試著增進興趣最高,但能力有待加強的領域,在學習上思索如何補強、修正,透過努力充實相關知識與能力,仍然有可能獲得成功與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