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266人
圖 新聞投稿
2013-11-03
師大百寶箱》D008 典範人物 - 「師大大師」陳可忠(一)
圖

理化大師陳可忠博士(一)

根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位校史館資料,陳可忠於1950年擔任本校(前身為台灣省立師範學院)理化系主任,次於1955-1962年間擔任改制為台灣省立師範大學的理學院院長,並在其任內,將理化系分設為物理系和化學系。此外,原來的博物系也在1961年易名為生物系。
1955年,當本校前身由師範學院改制為師範大學時,劉真續任校長。當時設有教育學院,文學院與理學院等三個學院,並依序由田培林、梁實秋與陳可忠等教授擔任院長。三人俱為學界一時之選,大大地提升了本校的學術聲望。根據劉真前校長回憶,他與田培林、梁實秋、陳可忠三人相互間有一種默契,就是同心協力要使師大成為最好的大學。不料,1949年4月起即接任校長的劉真,在1957年8月奉調為省政府教育廳長。而陳可忠也在同一年,開始兼任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處主任一職。翌年,新竹清華大學成立後,陳可忠即出任該校教務長,並且在1962年代理校長,1965年真除為校長,直到1969年7月退休。
陳可忠生於1899年10月25日,福建閩縣臚雷村(今屬福州市倉山區)人,兄弟四人,他排行最小。陳家歷代務農,到可忠父親始習儒醫,並遷閩江下游商務繁勝要衝琯頭行醫,惜父親早逝,但大兄繼續在琯頭繼承醫業。1914年,他考入上海南洋中學,1917年,再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20年,他榮獲公費資送美國留學,同學中有後來名重一時的化學家薩本鐵、曾昭掄,以及史學大師蕭公權等著名學者。留美六年,陳可忠先後於1924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1925年獲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再於翌年榮獲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
1926年9月,陳可忠回國後,旋即受聘為廣州的中山大學教授。他倡導研究風氣,最早創立教授專用實驗室。在他的努力下,中山大學成為當時與北平的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京的中央大學並駕齊驅的化學研究中心之一。
身為二十世紀早期中國科學家領袖之一,陳可忠積極地引進西方近代化學,並善用學會組織,以便傳承與深化科學教育成果。1924年4月,留美學生莊長恭、王箴等發起成立中華化學會,陳可忠等負責聯絡海內外熱心者共同推進會務。次年6月1日,中華化學會在美國正式成立,有留美學生數十人參加,這是中國最早的化學團體之一。
顯然基於科學教育的深刻關懷,以及九一八事變之後,國難當頭的危機意識,陳可忠將他的科學生涯與救國行動結合在一起。這或許可以解釋他何以投入國立編譯館工作。1932年6月,教育部設立國立編譯館,館內主要設自然、人文兩組,陳可忠任自然組主任兼專任編審。1936年7月,陳可忠繼任館長。1942年1月,國立編譯館改組,由教育部長陳立夫兼任館長,陳可忠轉任副館長。1944年2月,陳立夫辭去兼職,陳可忠復任館長。1948年5月,陳可忠辭職離任。總計在1932-1948年間,陳可忠執掌國立編譯館的時間,長達十二年之久。
(撰稿人:洪萬生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