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教政碩101許美鈞報導】在地球村時代下,國際交流與教育是現今各國大學積極推動的方向。10月17日上午師大國際事務處、美國在台協會與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合作舉辦《Global Issue Series》講座,以《國際交流與教育-以師大及臺灣為例》為題,邀請師大國際事務處處長印永翔、政大國關中心副執行長閻鐵麟及政大國關中心王瑞琦研究員共同對談,讓師大師生更了解師大國際教育的現況以及未來臺灣國際教育新趨勢。
印永翔教授提到在全球化趨勢之下,各國高等教育無不致力於國際教育與交流。就連大眾所認為美國相當國際化的名校麻省理工學院,新校長一上任的新政策就是MIT的學生於大學4年期間要有海外交換或志工服務學習的經驗。師大多年來致力於國際教育不遺餘力,目前已有282所姊妹校,並有赴外短期交換、雙聯學制及文化學習與國際志工等方式,目前已無成績限制,希望鼓勵學生多加參與,前往國外開拓眼界。
印教授也提到近年來師大國際學生人數逐年攀升,若將學位國際生及非學位的國語中心學生相加,約有近4000人,以師大12000人的全校學生人數而言,等於每3人就有1人為國際學生,顯示師大國際化已達成一定目標,為了將更朝著「質」的提升作努力。
臺灣長期下來面臨於國際舞台曝光不足的問題,要如何讓學校有機會吸引國際學生來台?印教授表示「文化」就是最佳宣傳方式。例如:漢語也就是華語教學的優異表現一直是師大吸引國外學生主動前來的原因之一。政大王瑞琦老師也以她過去擔任國際合作事務處處長的經驗,提到各學校想要國際化一定要了解自己學校的優缺點,像是政大雖沒有理工科系,但以優異的社科領域表現及各院全英語學位學程吸引許多國際生前來就讀。
社教104李慧安同學提到因為自己對國際交流相當有興趣,所以前來聆聽,希望了解目前師大國際教育的狀況。聽完之後,很希望自己也能夠有機會前往國外交換,拓展國際觀。
「國際化是學校成長的過程」,主持人閻副執行長在演講結束前提到。也希望各校學生也能夠努力參與,不論是交換學生或是志工學習,都將會是自我成長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