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臺灣文創的師大林
林磐聳一輩子和師大美術系所結緣甚深,一路從大學就讀,研究所畢業到擔任教授,後來成為師大美術系首位「設計背景」的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並一手催生師大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林磐聳謙虛稱不敢當「大師」,乾脆把冠在自己頭上的稱號給了新註解,林大師於是成了「師大林」。
投身「設計」三十年,林磐聳引用弘一大師「志別師」來說明自己的心境,他堅信「人無法選擇自然的故鄉,但可以選擇心靈的故鄉。」設計,顯然是他心靈的故鄉。
優“藝”創作 基自家庭與校園
藝術天分的啟蒙主要受到家庭的影響,林磐聳在2001年出版的「視覺.心象.林慶雲」一書中提到「父親為我開啟了藝術的門窗,讓我看到了五彩的春光。」其父親是臺灣早期的前輩攝影家林慶雲,透過鏡頭記錄許多臺灣早期的社會狀況,二哥林文彥是當時國立藝專的學生,組成「草田風工作室」設計聯誼會。因為從小就在那樣的氛圍下成長,進而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家庭親情的薰陶,成為林磐聳藝術創作的重要能量。
林磐聳的學習過程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高中時期的開蒙教育,在故鄉屏東潮州中學就讀。當時,有位非常傑出的老師從日本留學回來,提倡較為自由、放任的畫風,這與當時戒嚴時期的時代氛圍相當不同。老師希望學生透過民主的視野和角度,看當時的社會脈動,這位老師有著和其他老師不同的上課風格,而這樣的風格引領了林磐聳日後的創作。
第二、大學時期受到學校多位教授身教及言教的影響,其中以王建柱教授的影響最為深遠。林磐聳以「以民族為本位,以生活為重心,以時代為導向」的設計思想與「向書學習,向物學習,向人學習」的學習方法,豐富其設計內涵,堅持「設計的藝術,是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實現自我實現」的理念,他以設計組的平面、立體、空間三項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
第三、研究所時期,受到共同指導老師王秀雄教授的影響。在王教授口中,林磐聳是位「有想法,清楚自己方向且堅持」的學生,日後,在王秀雄教授擔任美術系主任時,特別聘請林磐聳回母校擔任助教。
面對挑戰的三大心法:專業、敬業、志業
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和挫折,林磐聳也不例外。他認為面對挫折和挑戰時,最重要的還是心態的調整和轉移。因為出生於屏東東港,一個近海的城鎮,海洋的深不可測,培養了他如海洋般的性格,面對困頓及未知而嚴峻的挑戰時,總是能保持著樂觀的態度。他說:「面對困難與挫折,其實只要一轉念,就會發現許多不一樣的機會。」如柳暗花明般,在挫折的幽谷中,林磐聳總能夠找到未來的光輝和希望。
人生雖然有許多不一樣的選擇,但最單純的還是要先要培養自己的專業。有了深厚的基礎,即使面對不同的挑戰,也能迎刃而解;有專業之後還要能夠敬業,敬業使人在工作時也能夠樂在其中,就算在與人相互比較、或遇如提案遭否決的挫折時也能夠樂觀以對。最後,要從敬業昇華成志業,這是種信念的課題,讓人相信自己可以一輩子走下去。這時所有的動力的問題,不再是專業與否或是能否樂在其中,秉持著從專業到敬業,再從敬業到志業的態度與信念的三大法,使林磐聳持續不斷地創作。
洞悉師大文史優勢 展現文創核心價值
林磐聳畢業於師大美術系,是設計組第三屆的學生。林在學時並沒有劃分出設計的相關專業科系,現在,各大學已有著眾多的相關系所,然而師大卻缺乏相對科系,這是林磐聳所思考的課題,希望師大能夠與時俱進,卸下過去的形象包袱,並掌握社會脈動。因此,將原本美術系的設計組獨立成為設計系,讓學生在選填志願時,不再因為分組或是被美術系的框架限制住,而設計系在成立之後便成為了學生的第一志願。
文化創意產業已經被國家列為六大新興產業之一,在這項產業中,文化是厚度、創意是寬度、而產業是長度。師大不管在藝術文化的文史地領域及音樂領域都擁有頂尖的師資、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資源,但因為社會普遍對於師大還有著當老師的觀念,又缺乏整體資源上的整合,所以外界不清楚師大已經準備好了。在文化創意產學中心成立後,師大並沒成為發展重點,社會少了師大這股力量,而師大也沒有辦法取得更多的資源,相較於其他學校就較為弱勢,期勉師大能在現今的社會上找到核心價值,為學校也為學生找到更好的出路。
成就師大轉型 源自於一份感念的心
師大對林磐聳而言,就如同母子關係般,有著血緣和親情上的情感依附,是無法被取代的。研究所畢業後,回到母校擔任助教,從助教到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林磐聳都一直擔任系所內的行政工作,直到文化創意產學中心創立後,因為希望自己能夠為學校做些改變,也受到張國恩校長的熱烈邀請,希望能夠在臺師大轉型的過程中,提供校園建設及資源協助,林磐聳抱持著堅定的信念和願景,接下了副校長一職。在任內,將美術系歷年2500多件的留校作品加以整理、成立大學美術館、而林口校區學校用地徵收,並將蔣公銅像的移動,讓本部校區圓環的景致更加寬闊,也降低校園內的政治色彩。完成這些階段性的任務後,林磐聳卸下副校長一職,期許有更多優秀的人才能夠為師大努力。
林磐聳一再的感謝師大眾多教授的指導,其中特別感謝曾獲得第一屆國家文藝獎的鄭善禧教授。鄭教授曾贈予他一句話:「勤勉惜時。」勉勵林磐聳能夠把握並善用時間,花更多的心力投入創作中。林磐聳將這句話置於客廳,時時提醒著自己,人隨著年齡的成長,時間會越來越可貴、重要,所以鼓勵、勉勵我們要能夠把握時間,奮發向上。
傑出藝術表現 讓設計人被看見
上臺領獎時,林磐聳總是謙虛地說:「這不是給我的獎項,我只不過是代表我身後的那群人領獎罷了。」讓他印象深刻的獎項是在2007年時,獲得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這個獎項以往多頒發給傳統的書畫家,作家平均年齡約在70歲以上,而他很榮幸能夠在50歲時,就能代表現今設計相關的領域出來領獎。他說:「這個獎項是國家給整個藝術設計領域的肯定及接納。」得獎的原因,不單只是因為他長期投入於個人的創作之中,更是因為林磐聳在相關產業中的奉獻耕耘。
2011年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頒發國際教育傑出成就獎給林磐聳,這個獎項每兩年頒發一次,林磐聳成為了華人史上的第一位得主。他謙虛地說是因為投入在華人的設計教育領域比較久,在加上先前所強調的「從專業到敬業,再從敬業到志業」的三階段過程,讓他獲得協會的青睞,代表整個領域領獎。
美學“境教” 教育著手
2003年林磐聳曾擔任教育部文化創意產業文化設計人才培育政策計畫的委員,也參與另外兩個相關的計畫,他認為臺灣雖然沒有先天上的天然資源,但自由的民主學習環境有助於培育傑出的人才資源。要提升臺灣國民的美學素養,除了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外,還需要仰賴家庭教養、社會風氣以及生活環境的多元薰陶,其中校園教育的「境教」是最重要的。
他認為師大在教育界,擔任著捨我其誰的角色,但常因為舊有的觀念,將教育限制於校園中。若能將學校教育推展為社會教育,進而成為終身教育,這樣的教育會是社會上最大的助力,因為師大準備的完善與否將影響政策、政策將影響學校、學校將影響著未來的孩子們。希望師大能夠在目前12年國教所倡導的美感教育中,有自己的主張和想法,準備好面對接下來的課題。期勉師大能夠在潮流中與時俱進,甚至具有更加前瞻的視野,作為未來政策引領的指南針。這是林磐聳所期望的,也是大眾所該期待的師大。【撰稿/謝松翰】